English

厚积薄发 科研有成

2009-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河 王琪 我有话说

郑儒永,1931年生于香港,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研究真菌分类系统,在白粉菌目的种和种下阶元分类中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现象。她的研究成果白粉菌属级分类系统和《中国白粉菌志》,为国内外同行普遍承认和广泛引用;对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进行形态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并在该目开创了

无性型结合有性型特征的系统分类,解决了许多有争议属科的分类归属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并首次报道中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及新变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每天站立工作7个多小时,而她脊柱上钉有2根钢柱,铆着10颗钢钉;她每天搭乘班车上班,下午再坐班车回家……

这个人就是郑儒永,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真菌学家。

郑儒永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她对白粉菌目中全世界所有属的有性型、无性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采用了远比前人用得更多的有性型特征,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1985年,她的研究结果发表后,一直为国际权威刊物《子囊菌系统》采用至今。在郑儒永及其合作者开始研究白粉菌以前,对其分类系统国际上尚无一致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郑儒永首先发现不同属的寄主上的白粉菌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但不同科寄主上的则往往有较明显的形态区别。郑儒永和合作者总结出这个目的分种原则,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大种倾向和一个种的寄主范围过大(白粉菌为绝对寄生菌)的不合理现象。她们提出的属级分类系统是一个较为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系统,被国际有关学术界广泛接受。

在种级和属级分类原则得到解决后,中国白粉菌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郑儒永在1984年完成了《中国白粉菌志》的研究,并写出初稿。后来她又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订正、统稿、撰写绪论和附录等全部编辑工作。《中国白粉菌志》于1987年出版后,许多国际著名真菌学家致函祝贺并表示认可。

不仅在白粉菌属级的分类系统上大有作为,即使在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中,郑儒永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她有两个“国际首次”――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郑儒永及其研究组除无性型形态研究外,还开展了无性型形态结合有性型(形成接合孢子阶段)形态、形态结合分子生物学、种间和种内的性亲和配合试验、最高生长温度测定等多方位研究。她的研究组在一些已初步完成研究的属中,还发现了我国很多新的分类群,并收集了全世界的模式菌种,进行对比研究。在当时,在毛霉目内对整个属的种进行全型研究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国内外均属首次。分类系统的结果在2001年出来之后,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郑儒永一生致力于真菌系统学研究,厚积薄发,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她积极发展我国真菌学事业,参与创办了我国解放后成立的多个重要的与真菌有关的学术组织,还多次为外国同行或有关机构审改稿件,促成我国与国际间真菌学术交流,以及真菌菌种、标本的交换。

她曾写诗这样鞭策自己:

承认差异,相信机遇;刻苦认真,从小做起;

迎接挑战,充实自己;知足长乐,老骥伏枥。

她正是这样一个人,一位当之无愧的真菌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