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学版《青花瓷》能否打开教改的一扇窗

2009-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方 我有话说

“白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当溶液呈金黄色因为铁三价,浅绿色二假亚铁把人迷……”化学版《青花瓷》日前在网络论坛和中学校园走红,并在短时间内催生多个不同版本。

据了解,化学版《青花瓷》最初是由一位中学教师创作并用于课堂教学。此举被拍成视频在网上公布后,引起强烈反响,随

即衍生出多个版本。比如,流行歌曲《菊花台》被改编成《实验台》,《千里之外》被改编成《实验室外》,《江南》和《孤单北半球》被分别改编成《试管》和《孤单实验室》等,“唱歌教学风”在校园大有越刮越猛之势。

很多人都是抱着赞赏的态度对待化学版《青花瓷》的走红。确实,在僵硬的应试教学模式下,能有这么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实属难得。近几年来,试图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轻松的形式展开教学的尝试之举,不时闯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几个月前,在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现场会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教授王登峰就曾表示,国学教育应加入时尚元素,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可以让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寓教于乐的成功例子并不是没有,如歌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首古词,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讲,唱歌比硬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有意思得多。

当然,也有人认为化学版《青花瓷》的走俏只是技巧上的突破,在实际的有效学习中,靠技巧按“歌词”来背熟几条公式或原理,反而会抹杀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这一争议背后,其实是对化学版《青花瓷》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引入正常教学范畴内的一种探讨。化学版《青花瓷》确实是以一种讨巧的形式契合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但更应该看到,这一技巧形式突破的背后,是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的一种突破。长期以来,国人太喜欢严肃的、一本正经的教育模式了,一旦突破了“严肃”的底线,这些教育模式就被视为“另类”,难以进入主流教育模式的框架内。于是,我们的课堂少的是活泼,多的是一潭死水。

进一步探讨化学版《青花瓷》的走俏,可以看到即便是在主流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语言也未必只能说而不能唱,而这种“唱”的语言或许恰恰可以打开中国教改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体悟到,之前我们的思维是如此狭隘。从“国学诗文牵手流行诗歌”到“化学版《青花瓷》开创唱歌教学风”,尽管争议不断,但这些试图打开中国教改之窗的种种努力,还是值得我们献上最热烈的掌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