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科学发展的“长跑冠军”

2009-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煤层气又称瓦斯,以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心头大患”,如今已经变“害”为“利”,成为8万市民生火做饭的清洁能源。全国第一个经济转型试点市――辽宁阜新,通过不断更新资源观、发展观和政绩观,成功地突破了观念的山门及资源的桎梏,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

市长潘利国告诉记者:“经过8年努力,以煤电为主的单一

产业结构已被打破,多元化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已由 2001 年的70 亿元上升到2008 年的233.9 亿元,年均增长15.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

树立新的资源观,用好“放错位置的资源”

阜新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以7亿多吨煤炭、2000亿千瓦时的发电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风火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留给自己的是一个8平方公里的大坑,16平方公里的矸石山和110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

“枯竭的只是煤,永不枯竭的是人的思想。”阜新市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告诉记者,“现实逼迫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不仅污染水源,而且污染空气,侵占土地。然而,在阜新人看来,煤矸石是一种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阜新市发改委主任刘文启介绍:

阜新市利用煤矸石发电,年消化煤矸石600多万吨,年发电30亿千瓦时,生产砖瓦等建材产品折合16亿块标砖。

阜新有储量22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以往不仅白白浪费掉,而且还因瓦斯爆炸酿成无数安全事故。如今,阜新已建成十多口煤层气开采井,每年抽采煤层气8000万立方米,供全市8万多户居民和1800多辆出租车作为清洁能源使用,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开发并利用煤层气的城市。

海州露天矿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矿,闭坑破产时留下的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深320米的大坑,如今已变身为集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城市疮疤通过文化提升实现了涅?。

树立新的发展观,把点子打在发展“后劲”上

阜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个煤炭和电力项目建在阜新。然而,仅仅半个世纪过后,阜新便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境地。历史的经验昭示阜新,转型不能再走“急功近利”的老路,一定要把点子打在“后劲”上,做科学发展的“长跑冠军”。

为此,转型之初,阜新就提出了“经济转型、生态先行”的全新理念,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阜新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5.6亩。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事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加长农业产业链,而且能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他们先后培育和引进了河南双汇、内蒙伊利等大型龙头企业,拉长了生猪、乳业、食用菌等14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截至2008年,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均有较大提高。

阜新十年九旱,“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以往这被视为“短板”,如今已成为发展风电产业的“比较优势”。规划360万千瓦的风电新能源项目已经启动,330万千瓦已经落实了投资主体,风电项目建设规模又居全国前列,有望重回能源大市的“宝座”。日前,辽宁省首个“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建成。白天、无风天利用太阳能;晚上、阴雨天利用风能,从而实现了全天候运行。

阜新煤炭资源虽然越来越少,但煤炭加工的链条却越拉越长。总投资647亿元的煤化工基地建设已经列入国家规划,投资247亿元的大唐国际煤制气项目近日开工。阜新煤炭告别粗放的经营方式后,通过精深的加工,将再一次照亮城市的前程。

潘利国告诉记者:阜新转型以来已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6.9亿元,年均增长25.2%,经济发展后劲实足。

树立新的政绩观,让转型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党委书记陈虹文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全乡特困户危房险房照片,这是陈虹文调到该乡后翻山越岭挨家挨户拍的。陈虹文说,每当看到照片上这些低矮的土坯房,心里总有一种急迫感。

在阜新,每一个干部的心中都有这样一面“贫困墙”。张万勤说:“阜新是一个因煤而兴、因矿而衰的城市。人民群众与这座城市一起承受了转型的阵痛,转型的成果理应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2002年,阜新实施了总投资14.4亿元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4万多户居民得到安置;2005年始,陆续启动了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10万个贫困户喜迁新居。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等十项举措,七年累计实现稳定就业25.3万人,16.7万名城镇困难居民和6.1万名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11月14日上午,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过后,城南街道鑫园社区的一群老人立即走出家门,来到社区的广场上扫雪。鲍喜凤老人告诉记者:“从低矮潮湿的小平房搬进宽敞的楼房,居民们的心情也敞亮多了,这不,虽然下了一场雪,晚上还要扭秧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