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仿汉学”的蔓延

2009-1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丰捷、姚晓丹 我有话说

本报讯针对目前汉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日前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上发出警示,汉学固然是可供本土学科发展借鉴的重要学术资源,但借鉴不是套用,那种对汉学盲目崇拜,甚至要当作本土学术标准或者摹本的心态,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温儒敏就此提出警惕“汉学心态”的问题。他说:“我真的很奇怪,有些文章作者明明是国内学者,但读起来却像是外国人写的,文风和句式都像是翻译过来的,而且是拙劣的翻译。完全可以写通顺,却故意搞得像翻译”。这让温儒敏感觉哭笑不得,他把这种感觉称为“隔”,“许多‘仿汉学’的文章,共同的毛病是缺少分寸感,缺少对历史同情的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风气?温儒敏坦言,因为有些汉学介绍进来可操作性很强,可以用一种理论解释一片现象,而且解释得很别致很新鲜,也能够自圆其说,这种容易出“活”的现状进而营造出了这样一种不好的风气。

温儒敏强调,要尊重汉学、引进汉学、研究汉学,但不应该把汉学当成本土的学术标准。可以借鉴其学问,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建构和方法的选择都应该建立在自己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