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颛顼之墟在辽西

2009-1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本报讯颛顼大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日前,在辽宁省社科联和阜新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研讨会上,阜新市社科联名誉主席艾荫范教授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提出颛顼之墟在辽西。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中,《大荒北经》开头一段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九嫔葬焉。”“这个山是什么山呢?”艾荫范说,“根据上古音读推断,我认为就是现在的医巫闾,这座山汉代又称作无虑,当时的无虑县(在今辽宁北镇市附近)就是由医巫闾山而得名的。”

艾荫范又介绍,《晋书・慕容庞载记》说,在晋惠帝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原住在徒河大青山(今辽西凌海市北)之鲜卑族首领慕容庞,“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乃移居之。”颛顼之墟的大棘城,学者说法虽略有参差,但大体在锦州、义县之北,包括阜新地区。

《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说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颛顼,很多史家据此认为帝颛顼与四川相关。艾荫范经过研究认为,若水之“若”,是古阿尔泰语词,其语义是青、黑的意思,因此,弱水也就是北方之水(因为北方属黑);昌意娶蜀山氏女之“蜀”,在甲骨文中没有底部的“虫”字,是个象形字,与出土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龙形象(即华夏银行标志)毫无二致,因此,远古的蜀山肯定是在辽西、东蒙或河北北部一带,而不是四川。

《左传》中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据此,河南濮阳设立颛顼大帝乘龙游海巨型雕像。艾荫范认为,龙是颛顼的形象,有龙的地方即意味着是该古族活动的地区。辽宁省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l9.7米的石堆龙,距今7000-8000年,属前红山文化;而濮阳西水坡蚌壳摆塑龙虎形墓则属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距今约6000年。两个亲缘文化,年代一先一后,很显然,濮阳文化是从北方南迁而去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