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009-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福田汽车欧曼重卡生产线。今年前三季度,福田汽车净利润近7亿元,同比增长84%。李艳摄

一年多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初现,记者在对陈东琪进行专访时,他预言中国经济经

过七年的高速增长,应该进入一个调整期,要变短期调整的压力为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怎样?进行了哪些调整?中国经济来之不易的回升势头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明年中国经济会走向何方、宏观政策又将作何调整?就此,陈东琪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一次梳理。

触底回升,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

记者:作为长期跟踪中国经济走势的学者,你怎样评价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陈东琪: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但经过中央及时、果断的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与去年这时相比,中国经济已发生了明显转机,基本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

首先,经济增长不断加速。今年以来,经济增速逐季加快,从一季度的6.1%,回升到二、三季度的7.9%和8.9%,前三季度增长7.7%;预计四季度还将进一步加速,达到10%左右。全年增长率可能在8.2%左右。

其次,各个产业也加快增长。占我国GDP总量的43%的工业,1-2月份仅增长3.8%,见底后逐渐上升,十月达到增长16.1,半年多时间加速了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工业原材料、工程机械、配件和汽车、家电等消费共同拉动工业的增长。农业、服务业也在稳步增长。从区域上看,上海等10个省市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已经恢复增长;珠三角正在恢复增长;中西部地区加快增长。

第三,从需求上看,内需引领中国经济复苏。今年,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外需大幅下降,净出口不仅没拉动经济,反倒把GDP拉下负3.6个百分点。全靠内需中的投资增长33%,带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消费超过15%,带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衰退中,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有这样的增长,表明我国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很明显。

第四,中国国内市场活跃。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都很活跃,甚至连收藏品市场也很红红火火。由于社保投入和民生投入,农民消费预期改善,农村经济也对消费产生了拉动。

记者:中国经济用了七个月时间扭转下滑态势,进入上升通道,完成了经济周期的调整。你分析主要原因何在?

陈东琪:总体说来,是宏观政策及时、有效。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两年4万亿公共投资计划,今年落实了2万亿,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同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新兴战略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对产业和区域发展环境加以扶持和优化;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的政策,比如刺激消费的金融信贷政策等。此外,调整老百姓收入预期,加快社保、农村新农合、农民老有所养政策的出台,城市低收入保障增加投入,离退休人员工资增加,教师、医药卫生领域绩效工资改革,让老百姓有钱去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中央和地方的配合协调得当。以前有时间差问题,这次决策实施快、信心恢复快、预期改善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扩大内需,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

记者: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了,但人们似乎仍然担心,这种回升的势头是否可以持续?

陈东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内需启动政策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政策,除了补贴政策等应急措施,更有产业规划和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内需引领中国经济增长是中长期的增长。过去十年,主要依靠外需,尤其是2006和2007年时净出口对GDP的拉动竟高达8.7个百分点。明年,投资会收敛减少,而外需也会改变对经济的负拉动,变为正贡献0.5个百分点以上。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内生型增长已经被激发,会使整个经济增长有可持续性。而且这种内生型增长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是多种因素支持的。所以,明年不管外部环境怎样,中国经济会保持平稳持续增长,不会太陡增长,也不会出现人们担心的“过山车”和“电梯效应”。

再从中国经济的长期支撑看。今年城市化率才增长0.8个百分点,预计到46.5%左右,中国城市化率在达到60%以前,都有发展的需求;新型工业化也不断有创新的内容;还有新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产业大军补充,预计到2015年后中国的人口红利才会变成人口负债。

这些因素都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经过调整,不会发生重大的逆转,中国经济增长仍将持续。

记者:有人说,是外需倒逼中国增加内需。对此,你有何看法?

陈东琪: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其实中国经济经过上一轮周期七年的高速发展,自身也有了调整的需求。出口成本增加,对资源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低价值的出口不可持续,再加上“十一五”减排目标的限定,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珠三角、长三角的增长就乏力了,就要开始调整了。就算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会调整,这次调整有外部因素,但更多的是内因。

记者:如此说来,结构调整并不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会影响经济增长,反倒还会创造出新的需求和增长?

陈东琪:是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现在虽然不像十年后那样看得清楚,但可以看到许多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新的增长。工业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装备,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减排40-45%的宏伟目标,都会产生新的增长需求,形成新的产业链。比如,风能产业所带来的设备和发电机组;清洁能源中,煤变气、煤变油;循环经济的“三废”利用;汽车业中新动力能源的普及等,都会形成新的产业和增长。

产品结构的变化。汽车种类很多,新出现节能减排、个性化、低碳化;纺织品结构也向高精尖推进,出现很多品牌。产品结构变化,意味着资本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多种结构的变化,创造出新的需求和增长,有利于可持续增长。

制度改革带动中小企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新近推出的创业板,是一个重要信号,它标志着中国要从制造型经济向创造型经济的转变,原来的世界工厂只是外延型数量型的发展,有了创造和创新,中国制造和中国的生产力将有新的提高。

通胀预期,关键是做好提前管理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必然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通胀的代价,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陈东琪:任何国家在跨越时期加速增长时,都有通货膨胀的高预期,这在英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中都得到了印证。再看,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到减排的拐点,但中国立足长远,顾全大局,在希望发达国家承担更高的减排目标时,提出了我们的减排目标,这必然要我们付出高成本。原来出口中,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排放成本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以后,这些成本都会增加。因此,通胀的代价也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找到控制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点。这次通胀预期时间早、预期强,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央行系统采用了历史上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多的货币投放下去,必然会表现在价格上。

记者:通胀迟早都会到来,那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

陈东琪:对于通货膨胀要分阶段看。货币投放后,不会立即表现为通胀,而是分为复苏、扩张、繁荣、衰退四个阶段表现。我们刚刚经历了衰退,现在进入复苏阶段。一般来讲,第一个阶段通胀不会明显,货币刚投放下去,货币速度还上不来,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都不会太多;再加上在复苏时期存货多,“去库化”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稀释产能的过程。另外,基本物资供给充足,粮食六年丰收,CPI也不会明显上去。所以第一个复苏阶段,物价总体是上不去的。要到扩张和繁荣阶段,存货少了,产能利用了,物价才会加快上涨,这就要求我们要提前管理好通胀。因此,准确地说,管理“通胀预期”并非通胀已经来到。通胀是以后的问题,而不是当下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控制给未来通胀带来的压力。

记者:具体说来,有哪些方法去管理通胀预期?

陈东琪:一方面,要加强货币管理。今年上半年信贷达6.1万亿元,去年全年才4.9万亿元。为扭转经济下滑的态势,尽快拯救市场,除了增加信贷别无他法。从七月开始就进行了适当调整,7月信贷减到3000多亿元,8月为4000多亿元,9月为5000多亿元,10月为2530亿元。今年的信贷总量能达到9万亿元,是去年的一倍多。单从一个月的货币投放量看,2530亿元可谓是严重紧缩政策;但放眼全年,这是信贷有弹性的管理,是要实现信贷的动态均衡。可以说,我们已在采取措施,通过加强信贷管理,来防范未来通胀。但这些政策调整不是方向性的,而是上升期的动态均衡。

另外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增加有效供给,也是管理通胀的有效手段。当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时,有效供给也要相应增加,这样价格也就不会上涨。因此,不管是在房地产市场还是在服务市场,都要加强储备管理,打击囤积,保证有效供应,维护市场秩序,坚定市场信心。现在全世界资金流动快,投机行为多,比如全球对石油无预期管理,总供给中有效供给与需求有差距,价格波动大。

我预计明年的CPI会在3%左右,上半年低于3%,下半年会超过3%;而明年经济增长则会在10%。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9.8%,而CPI是5.6%。因此,明年的发展态势可用“高增长、低通胀”来形容。所以,明年要防范通胀预期,但也不要太高估明年的物价上涨,只是要控制好未来通胀预期。

宏观调控, 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记者:这一年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

陈东琪:从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宏观调控的内容、方法、体系都有新的变化。宏观调控不再是以前的“撞击反射”,在出现问题后再调控。现在的调控具有前瞻性,既着眼应对当前问题甚至危机,也关注远期问题;既有应急的措施,也有体制性改革;既有总量控制,也有结构调整。

这次的宏观调控把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很好结合起来了,平衡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既稳定出口,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又注重内部调控。在宏观调控方式上,不是问题成堆后,一脚踩到底的“急刹车”;而是打出提前量,把预调、微调和小调结合起来。此外,在宏观调控时,注重把总量调控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发展的主动力在地方。

这是调整期只有七个月,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够。这就需要在上升期“补课”,通过制度创新,用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政府则通过出政策、作规划、上重大项目等方式,再加上对一些价格和公共产品有定价功能,从而对市场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记者:明年,我国在宏观政策上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陈东琪:新一轮上升周期,中国在今年二季度时已经开始,而全球在今年三季度时开始。美国各项指标也在转好,只有失业率还很严重,预计失业率在今年底和明年初见底。明年全球经济开始上升。

我认为,在经济回升后,应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但具体操作要有弹性和灵活性,注意动态均衡。在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的外需环境很难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这就要求继续保持由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公共投资和消费政策不能退出。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和中小企业从下半年以来逐渐活跃,但持续增长的动力还不很强,融资还较难。因此,货币政策不能改变“适度宽松”的基本取向。

这一次积极财政政策不只是短期应急措施,也需要它来解决一些长期增长的持续性问题,比如加大对社保、改善民生工作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因此,财政政策要保持其稳定性,以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表制表:李金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