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入实施“质量工程”积极探索地方院校内涵发展之路

2009-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汉升 我有话说

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工程。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地方院校搞好“质量

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所在。

“四个认识”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地方院校要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统筹兼顾、规范管理以及示范共享。

坚持以生为本,是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基本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实施“质量工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实施“质量工程”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条主线,从学生的当前状态和未来需求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确立项目、开展建设。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需求,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人性化、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是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关键所在。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关键所在。“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必须要统筹兼顾、有所侧重。要统筹好学校资金投入,由过去侧重外延发展的基建工程投入转为侧重内涵发展的质量工程投入。要统筹好学科专业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扶持、培育强势学科,并做优做强,形成品牌特色。

坚持规范管理,是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保障。由于在资助“质量工程”各个项目建设时,没有提出明确而又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各院校的规范管理就成为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保障。为了避免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学校在实施“质量工程”过程中,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建设的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更严格的管理,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向投入要后劲,向管理要效益。

坚持示范共享,是高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应用,带动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是实施“质量工程”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共享,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全员共享“质量工程”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

“四大工程”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迄今为止,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个、省级建设项目116个,另有10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入选“质量工程”万种新教材,成为覆盖“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的少数几所地方院校之一,获得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数位居福建省省属高校榜首。

以实施“质量工程”为抓手,学校创造性地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基于此,学校重点实施“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示范基地”四大工程,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以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为契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每年评选8名校级教学名师,现有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共40名。通过宣传、表彰、奖励他们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更多师德高尚、造诣深厚的教授走上讲台。学校同时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选聘教授、副教授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本科生能够享受学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学校要求教师上好“四课”,即新教师上好“过关课”,助教上好“提高课”,讲师上好“优秀课”,副教授和教授上好“示范课”。同时,学校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三个环节,坚持内育外引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推出”、“留住人才”三大“人才战略”,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以实施“精品课程工程”为龙头,建构高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扎实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9个;根据2005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制定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

以实施“特色专业工程”为引领,构筑高规格人才培养平台。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学校拥有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体育与艺术学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覆盖6个专业,其数量之多、覆盖之广在全国省属高校是少有的。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目标,把教学改革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任务,把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专业建设的“特区”,并以此引领全校的专业建设。

学校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加强理工科专业和新专业建设,健全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实行专业结构战略调整,不断加大专业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突出学校优势和特色,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搭建起坚实的平台。

以实施“示范基地工程”为先导,推进高质量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软件建设,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加强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鼓励知名教授和中青年教师投身实验教学;构建多元化实验教学环境,特别是通过立项建设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教学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信息化;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提供全方位服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建立科学考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经过几年的精心建设,学校有8个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8%,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学校原本主体在本科二批录取的专业提升到本科一批招生录取。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持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