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适合国情的低碳之路

2009-1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闻观察员 温源 我有话说

用植物生产乙醇汽油;以高于火电几倍的成本进行太阳能发电;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这些在几年前看起来还有些炒作大于实用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使用环境的改善,或许将在未来成为中国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政府近日描绘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为这种转变给出了最明确、最坚定的证

明。

低碳经济,这个金融危机后堪称享誉世界的明星词语,必将在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到全球关注的顶峰。

低碳经济从冷到热,与环境日益恶化的逼迫有关。过去数百年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疯狂开采和消耗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国际能源署预计,如果延续今天的能源道路,全球气温将在20年后升高6摄氏度,这将给地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毫无疑问,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这种转型更为紧迫而意义重大。但同样,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这项任务也将面临更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要求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无疑面临巨大压力。既要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及相伴而生的适当排放量,又要降低温室气体增长速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之路。

从目前情况看,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以及低碳金融这三大支柱力量在我国还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上,我国重工业化特征极为突出,能源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低碳技术上,由于我国起步晚,自有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相对落后,未来可能还将遭遇国外低碳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严峻考验。金融方面,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潜力巨大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国内尚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制度和交易平台,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空白。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低碳框架下争取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

尽管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艰苦的努力,中国依然选择站到低碳革命全球一致行动的最前沿。中国政府日前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这一率先发出的清晰而明确的量化减排信号,充分表明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体现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地球未来的勇敢担当。

尤为可贵的是,这是一次我国自主、自愿、自我约束的减缓行动。按照联合国气候公约的核心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实行强制性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是自主的减缓行动。研究表明,气候暖化的根本原因是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排放二氧化碳累积造成的结果;从1750年到现在,大气当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80%以上是发达国家排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因此,发达国家理应在大幅度的率先减排方面采取更多积极的实质性的行动。

探索中的中国低碳经济之路走得坚决、走得扎实。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3%,“十一五”规划的到2010年降低20%的目标有望实现――这意味着我国在5年当中减少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当中减排量都是非常大的。即便在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非常时期,中国也没有因暂时的经济低迷而放弃减排和转型的中长期目标。在四万亿投资里面,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达到2100多亿。目前,我国已成为光伏发电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的73%,2008年更是占到84%。

从现在开始,中国进入了倒计时的强制性减排进程中。低碳经济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态系统。从发电到炼钢,从汽车到住宅,不同领域从高排放向低碳转换的过程,也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经济增长点、更多就业的过程。一旦低碳发展成为企业和个人自觉的生存选择,必将对中国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将来自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据说,哥本哈根会场周围方圆150公里的所有酒店已在两年前预订一空,但可以肯定哥本哈根制定的减排道路不会像去往哥本哈根的路那样平坦。铺设这条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愿望,落实届时及此后作出的承诺才是关键所在。有统计表明,人类每晚一年步入减排的道路上来,全球就将增加5000亿美元的投资,仅仅几年的延误将会使目标完全无法达到。对全球每个国家来说,现在是尽快做出抉择将承诺变成行动的时候了。中国,已经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始行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