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大学生“村官”:融入乡村天地宽

2009-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沈振琴 我有话说

这几天,大学生“村官”吴依睿忙碌不已,她的30头牛就要出栏了。为此,她每天清晨4点就准时起来给牛喂饲料。据她估算,每头牛可净赚1200元到1500元,这让她很是兴奋:“以后村民就会放宽心地跟着我干了。”

自2007年选派首批1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三年来江苏已有7691名像吴依睿这样的高校毕业

生奔赴农村、社区。这些大学生“村官”给基层、农村带来什么样的震动,他们是否能够融入这片广袤的土地?

打破隔阂的三步曲

在大学生“村官”中,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城市。他们真的适应农村生活吗?他们又是如何打破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呢?

大学生“村官”孙尉,2007来到被村民戏称为“沛县的西伯利亚”的马庄村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时,村民们新奇而怀疑的眼神让她意识到:人际关系是农村工作的基础。于是,她一趟趟往返于田间地头、农户庭院,热情地与村民们拉家常,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久而久之,距离感消失了,村民们有了事情首先就想起她。“小孙,我用的这塑料薄膜宽吗?”“小孙,这两天的天气适合辣椒苗移栽吗?”亲切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她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主心骨”。

另一位大学生“村官”邵园园,刚到徐州铜山县何桥镇何桥村党支部担任副书记时,为了更好地融入村务工作,每次开完会,邵园园都会悄悄地把会议室的烟头、烟灰打扫干净。一次新农村建设检查,需要各村提供相关资料的电子文稿,邵园园主动请缨,连日挑灯夜战。检查时,经过整理、条目清晰的资料让村干部们对他刮目相看。邵园园说:“在农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好小事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认可。”

正是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努力,年轻的“村官”们积极适应着农村生活,上演着一场村民看“村官”由陌生到亲切再到信赖的三步曲。

创业富民的“鲶鱼效应”

大学生“村官”在赢得老百姓信任的同时,更促进村民摆脱过去陈旧思想和做法,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运用信息化手段致富,起到了对群体产生激励作用的“鲶鱼效应”。

沛县胡寨镇草苗村主任助理徐华正是他所在村的一条“鲶鱼”。通过调查,徐华发现草苗村长期“卖菜难”的关键在于销售模式过于单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全。于是,他帮助村民利用网站销售蔬菜,并自己创立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去年该村实现网上询盘3000余次,成交订单48起,销售额达260余万元。众多稳定的客户使草苗村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该村也由原来的后进村跃升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这触动了老百姓的心:没有知识真不行。现在村民们纷纷加入村里面举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学习实用技术、通过互联网发布市场信息。老“村官”们也不甘落后,与新“村官”互相学习,争做推进基层致富的领头雁。

“苏北农村之所以贫穷,在于‘打工文化’盛行,农民满足于解决温饱而丧失‘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就是要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民转变观念,形成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李卫平热情地赞扬了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热情和做法。

据统计,江苏前两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185名通过领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经济实体910多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带动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从选择农村到融入农村再到创业富民,当初,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有不少人放弃稳定工作,来到农村开疆辟土。他们经历过选择农村的思想波动,初进农村的无所适从和创业初期的艰辛磨难,而今一晃三年将过,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现任泗阳县王集镇徐渡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清,是江苏省选聘的首批大学生“村官”。2008年5月,他抱着锻炼提升自己的想法,参加了县事业单位招考,被县农林局录用。可当他看到自己所在村的食用菌市场日益繁荣,蔬菜一袋袋地被装运进市场,看到小牛一天一天地壮实起来,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张清却“舍不得了”,毅然放弃了进机关工作的机会。

张清是因为“舍不得”留了下来,而大学生“村官”刘明则是带着“改变家乡面貌,回报父老乡亲”的感恩情愫,先后放弃了已经考取的盐城四中教师和泗阳县劳动局信息管理员的岗位,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做大学生“村官”。在2009年除夕召开的江苏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关切地问他:“三年以后有什么打算?”这位年轻的小伙子脱口而出:“我会在三后面加个零,把我的青春、我的生命奉献给农村,因为我深爱着这片热土,是她养育了我、成就了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