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老知青的情怀

2009-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新才 我有话说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在甘肃省甘谷县礼辛乡陈家庄,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教师,她叫尉芝兰,从1996年退休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家乡下一代的关心疼爱,回乡在自己的宅基地掏钱盖校房购置教具,尽义务办起了一所“满意幼儿园”。13年来,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没能

动摇老人办早期教育的决心。冬去暑来,老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她坚忍不拔恪守自己的信念,守候山村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了村民们的爱戴和尊敬。老人年事已高,又身患多种疾病,腿脚行走不方便,但她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再苦再困难,也要把这个幼儿园长期办下去。”十几年来,老人几乎把她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在学前幼儿教育上,默默无闻,过着简朴的生活。

共和国的60年代是一个个火红的年代,当时刚满20岁的尉芝兰,一个从西安第八中学毕业的女学生,毅然决然响应号召,选择了知识青年“面向农村”下乡插队的道路。老人依然清晰地记着当时她们唱的歌:“河里的浪,海里流;天上的鹰,云里游,中国青年的理想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头!走!到人民公社去!走!到农业第一线去!”尉芝兰来到了甘肃省甘谷县礼辛公社陈家庄当上了一名普通的人民公社社员,没有想到后来这个小山村成为她魂牵梦绕永远牵挂的归宿地。

道路是艰难的。刚来到山村,就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没有太多的想法,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面对困难,对当初主动放弃城市生活到农村的选择尉芝兰老人没有半点后悔,既然自己选择这条道路,那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尉芝兰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挑起生活的重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在这里,尉芝兰认识了支边青年陈克仁,他们结成了终身的伴侣,共同面对生活艰辛。婚后,尉芝兰随陈克仁到新疆拜城县温巴什公社落户,当老师,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有一个生产队大都是从哈密煤矿下放来的汉族人,因为子女上学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劳动不安心,所以公社要在维族学校开办一个汉回班。领导看过尉芝兰的学历和资料后,认为她很适合当老师,就让她当上了一名汉回班的小学老师,20多名学生分了三四个班,搞复式教育,负责把一个班级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那是1963年,想不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刚开始执教经验不足,尉芝兰就多学苦练。在这期间,不管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对汉族学生,尉芝兰都尽心尽职,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1981年尉芝兰一家调回了魂牵梦绕的甘肃老家,尉芝兰在定西地区漳县城关东街小学执教。一进学校,尉芝兰就接手了一个三年级班任班主任,这是个全校最差的班。尉芝兰经过了解分析,认为班级差的主要原因是频繁换教师导致教学脱节。针对学生情况,尉芝兰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措施,使这个班的成绩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起色,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称赞。随后,尉芝兰又向学校提出了自己从一年级接管一个班一直送到初中的想法,学校很快同意,并在学校全面推广了这一做法。尉芝兰把自己的从教经验和心血都倾注到了教学上,升初中时,全县前10名中这个班级就有3名,第1名也出在这个班级。

一直干到1996年退休,同事、领导都说她是个好人。在任教的30多年来,不管是条件好还是坏,她都用一颗真诚坦诚的心去面对工作和生活。定西地区的专员领导和同事们这样说,我们尉老师大事不糊涂,小事从不计较,一切听组织的,即使在最困难时,自己受了委曲,也从来不向组织伸手要待遇,是个难得的好老师。

暑去寒来,转眼间30年过去了。荣誉获得了许多,尉芝兰先后被甘肃省定西地区评为“优秀德育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当选了第九届县人大代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老人恬淡地面对这一切。

“由于我们地处祖国的西部,教育相对落后。我对孩子早期的教育早就留心,而且一直在为其奔波呼吁。”老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上心。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教育必须先行。抓早期教育,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早期教育更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光说光喊不行,她下决心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身体力行做好这件事情。

一边教书一边奔忙于孩子早期教育事业。1981年从新疆回到甘肃漳县后,她开始付诸行动。一天,尉芝兰在山村的乡路边遇到几个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在玩耍,就打听是怎么回事,孩子们说,他们有的是6岁,有的是6岁半,有的是7虚岁。按照当地规定7周岁才能上学,所以他们没有上学,也没有人管。这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孩子们应该上学前班,不能就这样荒废了。她回到学校,利用工作之便到有关部门大声为孩子们呼吁,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早期办教育,学前教育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得到了逐步推广落实,她的心得到安慰。但是在少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早期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缺人缺钱缺场地。老人这块心病仍然没有根治,对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她一往情深地关注,马不停蹄奔走呼吁。

1996年,从事教育30多年的尉芝兰光荣退休,时年55岁。这时老人应该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子孙满堂。3个孩子相继参加工作,她应该停下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人虽然退下来了,但她追求的事业才刚起步,她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退休后她把家又搬回到了当年插队的甘谷县礼辛乡陈家庄老家,她要自己义务办学前班幼儿园,不要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分钱,连教员都是自己兼任。

说干就干,她看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办成。当时,尉芝兰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很好,3个孩子刚成家立业,老伴又得了中风半身不遂,80多岁的老奶奶需要人照顾,家里各个方面都需要花钱,这时候再要盖房办教育困难是可想而知。家人和亲朋好友也曾劝过她,但她义无反顾地干起来。她对孩子说,你们忙你们的,钱我不要你们一分,你们把各自的工作搞好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回报。

她组织人员白天打地基盖房,晚上还要照顾伺候病人和老人,几天时间下来,她人瘦了一圈。夜深人静,老伴心疼地对她说,不要这样不要命的干活,实在不行就算了,有时间教一教孩子们不也是一种关爱吗?何必这样苦干。老伴说是这样说,但他深知她的性格,她离不开她的教育事业,放不下她的早期教育事业,自从当上了教师,她早就把自己融进里面。

经费困难,家里开销大,她就省吃俭用,有时把儿女们给她的补贴生活费都用在建校盖房上。她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起来一间学前班教室和一间办公室,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教育质量,她把自己养老的钱又拿出来,在县里购置20张能够升降的综合性的课桌,购买了儿童学前书籍和玩具等用品。万事具备,只等开学。

村民们听说本村退休教师尉芝兰在家要自办学前班,先是感到稀奇不大相信,后来到她家里一看,明晃晃的教室和崭新的课桌,让村民们心服口服,再看她的家庭状况,为了建学校盖房购置课桌等,先后花掉了2万多元的积蓄,一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说,尉老师为村里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在孩子们眼里,尉芝兰是一位好奶奶,一位好老师。有道是,万事开头难。办好事有个过程,尉芝兰自费办学校的事一传开,在这百余户的小村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知道尉老师家境状况的人,都不好意思把孩子送来,怕给老人增添麻烦,开班只收了10名6岁的学前儿童。尉芝兰对家人说,咱要凭自己的实力办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求回报,不图虚名,不能让乡亲们老觉得欠咱们的情,那样的话,我心里会不安。选择教育是我的毕生追求,要回报,图人情,或者为赚钱那就失去了意义。

对基础教育,尉芝兰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教30多年来,不管是复式教育、养成教育还是后来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她都能根据实际需要教学,效果很好。就拿3至6岁的学前儿童来说,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十分的重要,现在提倡更早,孩子从哇哇学语,从感性认识逐步往深处发展,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如,贫困山区的家里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讲究卫生习惯,一些恶习陋习大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包括言谈举止与身心健康都与之息息相关,可以说就在这个年龄山村的孩子和城镇孩子由于环境和教学质量拉开了差距,在这个年龄段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会影响到今后的发展。从娃娃抓起,办幼儿园,办学前班是关键。

从1、2、3、4、5简单的识别数字教育到汉语拼音最初的发音,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集体生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组织意识和大局意识。她还自编自演儿歌,教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们觉得这位老奶奶很亲切和蔼,见了面就奶奶好、奶奶亲她叫个不停。每当看见孩子们这样快乐的成长,她感觉幸福无比。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带一年级的老师发现,经过在尉老师学前班学习的这10个学生,没有一个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没有一个中途辍学,在班里个个很优秀,各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同学。尉老师的试办早期幼儿教育成功,很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上级部门还组织了全学区的老师到她那里听课,并在全学区各学校开设了学前班。这个事给了尉芝兰更大的信心。她这一做法很快在十里八乡推广,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也更加坚定了尉芝兰办早期教育决心。

一晃几年过去,从最初的办学前班到幼儿园,孩子们的年龄不断地提前,一批批的孩子从她的幼儿园到学校,健康成长。给幼儿园起名字时,老人高兴地说,当时是我起的,就叫“满意幼儿园”吧,因为“满意”是我的小名,还有我办的幼儿园就是让老百姓满意,这个名字我很满意,乡亲们也很满意。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教育的使命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老人就像是一块煤炭用那微弱光亮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明灯,把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当成一种责任和事业,当成毕生追求的理想,无怨无悔。

尉芝兰自办幼儿园的消息很快传开,村民争先恐后把孩子送到她那里,每学期都有十五、六个。每天忙得老人不可开交,前额花白的头发更多了,岁数大了,又身患多种疾病,家里人劝说她到此为止,她马上反驳,不行,我身体不行,就是雇人我也要坚持办下去,这点困难难不倒我。是啊,在最家里困难时办学,即使在后来几年,老奶奶和老伴相继去世,一个个亲人离去,她都强忍悲痛,再难再苦也没有因此半途而废。这就是一位老人办教育的胸怀。

人生不是因为拥有金钱财富才高贵,而是因为精神的纯净才赢得崇敬。老人就是这么一个用高尚精神世界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如今老人可谓桃李满天下,13年前在老人学期班学习的孩子们现如今已经走上了社会,他们回来时,一个个总要向这位关心教育的老奶奶、好老师问个好,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这时候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每当佳节来临,全家人在自己宽大的农家院里,老人总是把这些孩子的故事如数家珍地一个个讲述。

深秋十月,老人来到北京,在大儿子家中小住,大儿子是老人抓早期教育的结果,从上学到博士毕业,一直很优秀,老人满足了。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对窗外高楼林立一片繁华的京城,老人激动的眼泪里饱含着对家乡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我在家中办起了幼儿园,坚持至今,圆了建设家乡的梦”,老人说:“只要我活着,再难再困难,也要把幼儿园办下去!把‘满意’幼儿园办下去,直到最后!”多么朴素的语言,多么美好的心愿,愿尉芝兰的这个心愿永远延续下去。

尉芝兰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