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实践范畴的理论张力与社会工程的哲学价值

2009-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鹏颖 孙雷 我有话说

现代社会中,“工程”是最典型(从构成要素看)、最科学(从现代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渗透看)、最有力(从对当下社会支撑、牵动作用看)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证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改造(建设)史,不啻是工程史,正是无数个工程项目承载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

明。从人类财富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时代有着不同的工程来支撑,但基本趋势是工程性即规划性、设计性、科学性、技术性越来越强。工程这种实践形态在诸多形式当中日益完备、典型而且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说,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主要采取了工程的形式以使人类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自然界,进而达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实践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也是对社会世界的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生产不仅有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有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类精神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所以,作为实践(生产)转化和典型形态的工程也自然不只是自然工程,还包括以适应、依赖、建构和改造社会关系为目标取向的社会工程。

首先,实践(生产)自身蕴含着双重矛盾关系,即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和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其中后者是人与自然世界关系得以生成、维系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实践(生产)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的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人与社会世界关系的状况、性质、水平的影响甚至制约的。实践(生产)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这里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344页)作为现实实践(生产)的充分条件,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阶段,它们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和存在形式。显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不是或不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在社会(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系统中,实践(生产)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领域、人的精神领域,包括人类自身繁衍领域等都是独立的实践(生产)领域,不能用其中的一个领域取代另一个领域,而且不同领域的发展、演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与此相联系,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不仅是单单改造自然世界,单单改造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而且还要改造社会世界、精神世界,改造人与社会世界、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进。社会工程就是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物质载体,如社会组织、机构、制度、法规等建构,社会风气、人格境界的塑造,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艺术体系的构建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工程史。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点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33页)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多元的,人们所要建构和改造的世界也是多元的,“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社会变革”是必然的,不同领域的变革(改造、革命)方式是有区别的。因此,工程作为实践(生产)的典型形态也必然是多元的、有区别的。社会工程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的创立是合乎逻辑的。诚然,中外社会发展史中的历次社会变革,实际上都是对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部或个别环节的改革与调整,都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正是这些社会工程的实施,冲破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进而推动社会向上、向前、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和演进。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又造成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简单地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也不再表现为社会的表层,而是表现为社会运动和人类生存的深层次问题,表现为人的活动方式、生存方式、情感方式、社会动力和平衡机制以及社会活动图式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时代挑战,某一个学科或某一种研究方法往往难以为现代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社会工程则恰是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调整与创新。(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