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哥本哈根托起人类的明天

2009-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肖国忠 我有话说

也许,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次会议能像这次引来如此众多关注的目光;也许,哥本哈根,这座欧洲北部的现代都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耳熟能详――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于此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这样的商讨,和我们每一个人又是如此息息相关。

人们不会忘记,在哥本哈根大会开幕式后的第一场新闻

发布会上,谈到气候变化时,斐济女代表泣不成声,“希望你能帮我”的恳求让人心痛。其实,何止是斐济女孩需要帮助,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帮助,因为,日益污浊的空气、迅速干枯的江河、不断融化的冰川,正在威胁着我们所有人的生存,谁都不能置身其外而独善其身。

这是人类自酿的苦果。

两百年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机器的隆隆轰鸣声,人类被自己的“广大神通”蒙蔽了双眼,扰乱了心智,自以为是这个星球至高无上的全能主宰,全然不顾自然与生态的应有权利。依靠科技的全副武装,人类肆无忌惮地勾画着自身的理想文明――浓烟滚滚的厂区、高楼林立的街道、车水马龙的城市……殊不知,这样的文明是以破坏另一种文明为代价的,是以生态环境的痛苦呻吟为代价的,在人类的残暴和无知中,自然与生态节节退缩,其结果是,人类遭受到自然的报复――气候变暖,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不止。雨果曾经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今天的人类,对这句话应能有痛彻心扉的体悟。

人类遭遇如此困境,并不表示从此只能在原地踏步;相反,它提醒了我们,应当在深入反思此前那种肆意放纵的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修正行为,恢复理性,以保证自然的永续和人类的永恒。正如汤因比所言: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

所幸的是,人类不缺少自省、自警的勇气和智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达成以及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确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按照以上约定,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后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如此约定,曾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面对外力威胁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一心和强烈责任感,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然而,数年过去了,细心的人们发现:人类所表现出的团结一心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假象。当以中国为代表的众多发展中国家诚意满满地自觉采取减排行动时,某些发达国家却全然不顾约定――既不履行承诺的减排义务,也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此,曾经的允诺变成了随意开写的“空头支票”,人们又一次对时常将“责任”挂在嘴边的某些发达国家表现出无比的失望。

被认为是“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哥本哈根会议本应是各国在遵循既定原则、履行承诺基础上,继续深化共识、寻求合作的一次绝好机会,被人们寄予了深情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却被某些国家当成了玩弄政治权谋的手段――他们不仅不准备承担自己的义务,反而试图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这是何等的无理!要知道,当前大气中累计排放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占余下的20%。发达国家企图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借此机会让发展中国家为其历史错误买单,并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该是多么的不合情理!

“如不从速利用我们的批判理性,依然极端自私地迷恋于权力而无视人类必须赖以生存的自然规律,一旦发现我们所执著追求的胜利无异于人类自杀时,恐怕为时已晚。”狄特富尔特的振耳发聩之言实在该让某些发达国家警醒了。我们衷心地希望这些国家能拿出绝对的诚意,为了人类共同的明天,舍弃私利,遵守承诺,共推文明;否则,流泪的就不仅仅是斐济女孩,而是全体人类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