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七零后的“台湾日记”

2009-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遇 我有话说

最早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是在人声鼎沸的天涯杂谈,此书数十万回帖,一度成为杂谈话题。而当时之所以这么多人追读,恐怕正是因为大家认为作者“写得真实”。

《我们台湾这些年》在20世纪70年代生人眼里,就像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不知被置于新居里哪个尘封的角落,忽然有一天,它不

甘寂寞地跳将出来,逼着你静静地把它翻完――过去30年,台湾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老百姓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关于真正的台湾,我们大陆人又了解多少?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台湾日记”,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样也没有漏掉,一样也没有粉饰。作者30多年的成长往事,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幼稚园里的天真烂漫,伴随着“双十节”的政治教化;小学课堂里必读的是“蒋公的故事”;甚至在学校里切杨桃的时候,要削不要切,因为杨桃的横截面是五角星;而在校外,麦当劳和肯德基,很快就轻易攻破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防线。在《我们台湾这些年》里,台湾过去30年从“政治社会”到“商业社会”的突飞猛进,被完整呈现,读者犹如亲历。

本书告诉我们的是大家似曾相识、但可能并不知道的台湾。很多故事会不熟悉,但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绝不会令你有疏离感。从1977年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到次年的蒋经国推动台湾“十大建设”促使台湾后来的经济腾飞,从1984年的“美丽岛事件”,到两年后民进党成立。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社团,乃至整个台湾政治的进程,这其中的每一个节点,对大陆读者来说或许陌生,但若视之为镜,又何尝不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同样是70年代生人,我对作者在书里描写的台湾之形形色色,很容易找到认同感。原来我所经历过的那些,在台湾的他同样经历过。虽然不一定是同一时段,但彼此的感受相类。甚至连作者那貌似朴实又微带调侃的腔调,都能令我在阅读中时不时会心一笑。是啊,我们都曾为《楚留香》里的江湖热血沸腾,都曾为罗大佑的沧桑强赋新词,甚至也都曾被琼瑶阿姨画出的缥缈世界弄得魂不守舍。谁能说我们血管里流淌的不是一样的血?无论两岸隔绝多久,只要有沟通的星星之火,必燃起不可阻遏的文化认同。

一个人记录自己走过的路,点点滴滴,永远不可能成为正式的官方历史。但是它的可读性与真实性,却也远非一统江湖的教科书所能比。不要去计较个人史与官史之间观点的异同,那没有意义,因为其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也不要苛求个人记录中关于史事的记载是否严谨,那也没有意义。在翻开本书之前,唯一要记住的是,这些文字是“台湾近30年政治巨变”在一个具体的台湾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折射,而这折射,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台湾这些年生动立体的片断。

《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著重庆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