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为先”的强区战略

2009-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11月28日,江苏省黄埭中学80周年校庆,校友们看到母校的巨大变化欣喜不已。从成为苏州市第一所通过江苏省重点中学验收的农村中学,到顺利通过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验收,地处偏远小镇的黄埭中学,如今毕业生遍布北大、复旦、南大等著名高校。

撤市建区八年来,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相城区教育局局长

陶晓安告诉记者:“相城区是新建区,财政资金十分紧张。但是,区委、区政府在建区之初,就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赶超周边的强区战略。”近年来,教育成为全区除道路、绿化外的“第三大投入行业”,为相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

确保投入,为教育现代化奠基

黄埭中学校长李肖白告诉记者:“如果说,学校发展起始阶段,靠的是自身的潜力和冲劲,那么如今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政府的‘身影’则更为清晰。”

记者看到,在相城区“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区委、区政府每年就教育的发展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将学校的建设发展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

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相城区做到了“先”、“多”、“保”,即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应有的经费。八年间,相城区两级财政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的经费超过20亿元,改扩建学校35所。

记者走访了三所学校,其中,投资2.7亿元的陆慕高级中学,每个年级拥有一幢独立教学楼,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功能讲台,学生阅览室一次性可容纳500人。与陆慕高级中学一河之隔的相城区职业教育中心校,投资3亿元,2008年底,成功创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在相城区东部、阳澄湖西南岸,已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教育板块”。

大手笔投入,使建区之初“百分之百”是农村学校的相城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创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省级优质学校比例达70%。在本地区教育部门的政风行风测评中,群众综合满意度连续两年达100%。

八年“创业史”,也是教师“成长史”

相城区教育八年的“创业史”,也是教师的“成长史”。陶晓安局长告诉记者:“相城区教育八年快速发展,除了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教育为先’的强区战略,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狠抓内涵建设,下大力气培育出了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

建区之初,陶晓安等多次对相城区教育“家底”进行摸底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近四千名中小学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仅有2人,特级教师一个都没有。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相城区及时出台和实施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并规定,每年在财政中安排教师工资总额的10%,作为教师培训经费。

2008年开始,相城区教育局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量身定做”了“‘大家学堂’研修班”。邀请江浙沪地区的大学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举办讲座,每年培训校长、教师达三千多人次。他们还举办了四期“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如今,学员们大多走上教育管理岗位。

另外,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突破口,教育局积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培养费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承担2/3。

如今,相城区拥有苏州市名校长6名,苏州市名教师11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由2名增至59名,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数实现了从“0”到“2”的突破。

重在协调,形成与区域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外来人口集聚的相城区望亭镇,近900名外来民工子女在望南小学快乐成长。望亭中心小学校长许勤明告诉记者:“望南小学是专门吸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教师按中心校标准统一考核管理。”中心校出台规定,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两年以上望南小学工作经验。据测算,不包括硬件投入在内,区、镇两级财政每年为望南小学投入400多万元。

陪同记者采访的相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缪芙蓉告诉记者:“目前,相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外来民工子女近1.8万人,其中公办学校吸纳率达70.2%,其余的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全区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建区以来,相城区重视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依托职业教育中心校,相城区建立了区社区培训学院,开设了机械加工、烹饪、汽车维修等五大类20多个热门专业。积极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每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超过10万人次;通过发放“终身学习卡”,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到“十一五”期末,相城区将建成教育强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在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基础上,朝教育现代化目标奋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