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度 低碳经济发展应有不同路径

2009-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 我有话说
编者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为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作着贡献。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及创造就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刊籍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之际,约请本报驻外记者采写了有关低碳经济的报道,以飨读者。

对于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受资源和环境容量限制,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持续,但放弃工业化进程则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权益,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使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是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印度低碳经济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2008年印度政府宣布了多项强制性的减排措施。首先是利用太阳能,即通过增强利用太阳能的比例,建立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研发如何对太阳能进行储存。第二是在使用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可持续人类居住区,即改善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和对废弃物的管理。第三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在城镇地区对废弃物进行重新使用,实施对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增强现有灌溉系统的效率,加强灌溉和土地的重新开发使用,开发使用滴灌、喷灌等新的灌溉技术。第四是可持续的喜马拉雅山的生态系统,即促进喜马拉雅山的可持续性生存。第五是绿色印度项目,即印度政府计划通过再造林600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23%达到33%。第六是可持续农业,即逐步让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开发新农产品,进行新农作物播种方式的改革,使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的新技术。第七是支持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即政府通过资助高质量的专题研究,支持成立专门的气候变化部门和相关的专业部门,对研究结果进行传播,并转化为生产力。

印度采取的减排措施已出见成效。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而印度只有1.2。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居第17位。过去20年印度年均GDP增长都在8%以上,但能源消费只增长4%,单位GDP耗量几乎减半,从0.3降到0.16,与目前德国的水平接近。

印度最主要的减排措施还包括植树造林。森林可捕捉碳,印度的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0.8万公顷。植树造林对温室气体排放效果明显,2008年印度植树造林预算增加了一倍。2010年后印度还将有更多的减排标准出台,例如通过节能建筑法、能源效率标准等,印度还计划宣布所有车辆的能源效率标准,两年之内全部实施。

印度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对于哥本哈根谈判,印度与中国、巴西、南非以及77国集团的利益完全一致。印度主张建立一个有效合作、平等的全球机制,遵循的原则是共同而有区分的责任。

印度始终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对累积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并且根据联合国框架公约承担自己的责任,遵循巴黎行动纲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源和技术来协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应对气候变化。平等的原则必须是全球行动的一个原则,使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能够平等地获得地球的大气资源。印度已作出承诺,人均GDP排放量不会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印度的立场得到发展中国家的赞赏。

印度环境部长及贾拉姆・拉米什称,到2011年12月,印度将颁布所有机动车的燃料效率标准;完成节能建筑条例的立法;确保在所有新建的燃煤发电设施中,有一半使用洁净煤技术。

印度总理曼・辛格说,只要富裕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来协助较贫穷国家减少废气排放,印度会“支持雄心勃勃的全球减排目标”。目前,发达国家均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希望利用其管理、技术、制度等方面优势,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获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争取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对于主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排放较低,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在一个时期仍将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对于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有不同的路径与时间表。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和废气排放问题上的尖锐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在许多地方尚未脱贫、连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义务是不公正的。而印度政府在此次会议上与中国、巴西和南非等国一样,形成了强大的声音,打破了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一统天下、独断专行的局面。

印度NGO组织成员宣传低碳经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