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学人才的成长高地

2009-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昌文 冯毅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一所附属医院,却拥有一长串让人羡慕不已的科技“第一”:数字化医院建设水平全国医院第一、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同级医院第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四年全国同级医院第一、临床模拟技能培训中心全国第一……

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层出不穷的人才队伍。是谁打造了这样的人才队伍?是第三军医

大学西南医院“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

英雄不问出身

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大背景下,西南医院在5年前经历了体制编制的调整。精简整编后,全院能够列入编制的军人不到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新技术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对卫勤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域、经济、资源、信息、市场都没有优势的西南医院,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该院李景波院长说:“必须树立大人才观,大胆创新人才吸纳和管理机制,依法建立招聘社会人才新机制,趟出质量效能型的科学发展新模式,是医院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出路。”

为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西南医院在军队医院系统率先取消了“临时工”这一称谓,确立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想干有机会、能干有岗位、干好有地位”的新型人才建设思路,大胆使用从军内、国内乃至全球等各方招聘的政治可靠、医术较高、医德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探索依法聘用专业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依据军队政策和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医院先后出台《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聘用人员暂行规定》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合同书》、《专业技术人员见习协议书》等配套文件,从招聘条件、聘用程序、合同签订、人事委托、培训考核、行政管理、职称评聘、党团组织、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创建了一个聘用人才管理使用的全新机制。同时坚持“压缩机关、倾斜临床”的原则,严格按照床位规模和比例制定院内运行编制,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医院建设发展中临床一线人才的供需矛盾。

新机制的推行,使大量地方聘用人员进入西南医院后勤系统各个行业、各个技术工作岗位。为了解决他们的身份确定、职称晋升、档案管理、政治生活待遇等问题,医院又与重庆市卫生主管部门协调,正式挂牌成立了“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西南医院办事处”,实施聘用人才全面人事托管,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将聘用人才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此举从根本上解决了聘用人才管理使用和进出渠道不畅的难题,真正实现了聘用人才“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社会化、系统化”的管理轨道。

“英雄不问出身”,使西南医院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才磁场。医院已拥有从国内外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名,还引进了9名学科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军人干部为中坚力量,返(回)聘人员为骨干力量,招聘地方人员为重要力量”的新型人才方阵。

同台竞技选良驹

从地方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姚鹤祥被西南医院聘为妇产科医生。虽然档案和其他各种关系都在卫生人才交流中心,但姚鹤祥没有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他不但在这里入了党,还被任命为住院总医师。“从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无论是军人、职工还是聘用人员,都是一样,只要想干就有机会,能干就有岗位,干好就有地位。”姚鹤祥说,西南医院的用人机制,可以让自己实现当一名好医生的梦想。

在人才兴院战略实施过程中,西南医院通过“打擂台”、“大比武”、“技能竞赛”等不同形式,大胆选拔使用优秀聘用人才,使聘用人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医院推荐了1400余名聘用人才参加由重庆市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聘用了其中74名护士为责任组组长、选拔聘用36名医生为住院总医师,还有8名护士通过公开打擂从上千名竞争者中胜出,被院党委任命为护士长。聘用人才在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教学、发表论文、申报成果等方面,可以获得同样的机会、同样的奖励。几年来,先后有300余名聘用人才被派往国内外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有149人获得科技成果奖励。聘用人才中的党团员被编入用工单位的党团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并与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当地社区共同成立党团组织,实施双重组织管理。在福利待遇上,聘用人才基本工资与重庆市事业单位员工同等,过节费、午餐补助、小孩入托入学与正式教职员工同等。医院为所有聘用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几年来,共有1000余名聘用人才被评为优秀医务人员和优秀员工,或者受到不同等级的嘉奖。

为了让人才流转通畅规范,院党委按照“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把聘用人才纳入部队人才管理体系,成立人才资源部专门负责全院聘用人才的管理。还成立了聘用人才培训办公室和由80名科室主任、专家教授、护士长参加的招聘考核专家库等两个常设机构,实现了人才招聘、培训、管理、考核一体化。医院每月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每次从专家库随机抽取不少于7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严把入口关、政治关、医德关,考核合格录入医院待聘人才储备库。正式聘用时实行“岗位锻炼,训用结合”,先进行军政素质、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聘用上岗,工作考评实行季度业务考核“末位淘汰”、半年工作述职、年终综合考评。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西南医院办事处作为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派驻西南医院的人事委托管理机构,负责聘用人才的档案管理、身份界定、职称考评、转正定级等业务工作。

将编制军人与职工、聘用人才纳为一体,科学制定新的运行编制,不但解决了医院建设发展的人才缺口难题,而且促进了医院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进程,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据西南医院“全军眼科医学中心”主任阴正勤教授介绍,眼科作为全军医学中心,现有军人干部不到20人,聘用制医护人员就有54人。这些人中不仅有医生、护士、技术员,还有责任组长、护士长,在医教研护中心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形成了优秀的人才团队。

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造力

还在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攻读博士时,郑峻松就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前,他和很多人一样,认为申请重大科研基金项目肯定只是教授们的事,学生能跟着做课题就不错了。没想到研究所有个规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有的科研人员都要写标书,然后在所里的论证会上挨个过关。教授们说,年轻人不光要敢于跳起来摘“苹果”,还要敢于竞争,敢于冒尖。结果郑峻松一竞争,就把几个自己很敬重的教授给“竞争”下去了。但是这些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的教授们,却并没有因此生气。相反,他们自己拿的课题,也往往让年轻人牵头,自己却“跟在后面”精心把关。

“压担子”是西南医院促进人才成长的“法宝”。院党委高度重视发挥科研技术平台对人才成长的拉动作用,把课题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努力实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标。院党委要求凡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的在职人员每年必须申报一项课题。严格三级论证制,一是申报者自行组织论证,要求有3人以上副高人员的连署签名;二是科室组织论证,要求有科室全体副高以上人员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医院要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组织论证。三级论证制度,既提高了课题申报的中标率,又使申报者能够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完善了研究思路。对中标课题的结题总结和成果申报,医院也严格实行课题组、医院两级论证制度,从材料准备、申报书结构都要有5名以上专家把关,并附属具体意见和建议,确保成果质量。

院党委还启动了“111”人才战略工程,精心培养10名领军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和1000名优秀人才,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西南医院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大磁场,有效解决了调整精简带来的人才缺口难题,据该院韦邦福政委介绍,如今,该院名医名师名家荟萃,新人新秀新星辈出:19位三级以上专家教授德高望重,一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军内外乃至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3大团队分别跨入到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重庆市创新团队行列,卞修武团队、黄跃生团队、别平团队、阴正勤团队、许建中团队、余佩武团队、姜军团队、冯华团队、宋治远团队、府伟灵团队等团队,成为医院科研战线上的尖兵和领军人才。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担纲重任,成为国家军队学科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求是”奖、全国百名医学科技之星、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院士后备人选、总后“三星”人才等为标志的优秀拔尖人才方阵。2004年以来,西南医院共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973项目、863项目、军队指令性课题等501项,取得了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139项。2008年,西南医院又有一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5篇论文分获全军优秀硕士论文和重庆市优秀博硕士论文,一举拿下包括973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1项,获得课题资助经费 5600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