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选择从支教开始

2009-1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朱伟光 特约记者朱伟华 我有话说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因为选择了支教,使我们22岁的人生显得更加色彩纷呈。”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第一批参加支教的李思雨同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是一脸的幸福。2008年3月黑河学院提出“顶岗支教计划”,在教育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不到两年时间里,已选派四批共计444名优秀师范学生,深入到

爱辉区、孙吴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风景区等五个县(市、区)的45所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黑河学院“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为黑河地区的农村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受到了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欢迎。

支教――影响一生的美好时光

“这半年的支教时间,会影响我一生的选择”。一句话道出了所有参加实习支教活动大学生的心声。

在黑河市爱辉区二站乡学校支教的计算机系于朋同学向记者讲起了初为人师的酸甜苦辣。班上有一个叫魏兰生的小男孩,上课总是说话,捣乱,不听讲,作业也不做,但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总是找机会接近他、鼓励他学习。后来他渐渐变了,每节课都认真听讲,违纪名单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后来,魏兰生对我说以前从来没有老师夸奖过他,看到他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心中有一丝成就感。“我觉得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注。看着学生们每天亲切地喊‘老师’,我感觉到自己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多么的有意义,孩子们很需要我们,现在我心中有了一种献身山区教育的冲动。”于朋说。

在孙吴县群山学校支教的王丽告诉记者她十分喜欢和她的学生们呆在一起,她喜欢听小琪顽皮地叫她“妈妈”,然后把头靠到她的肩膀上撒娇;喜欢听小静跟她讲喜欢的那个男孩子;喜欢听孩子说对哪个老师有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样的评价;喜欢和他们一起到小河边嬉戏。每每回想起这些,王丽总是会有莫名的感动。“真的很想念他们,毕业以后,我一定要到农村去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支教――扎根农村的原动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缺乏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了解。开展实习支教,能让学生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去除浮躁情绪,历练意志,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顶岗实习支教使学生在艰苦条件下得到历练,有助于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受授学校中有很多发出了“没想到学生素质这么好,工作这么认真,可不可以把学生留下来继续任教”的呼声。黑河学院院长孙先民看到这种情形十分欣喜,他希望黑河学院的学子能扎根基层:“通过顶岗实习支教,加深了学生们对农村和农村教育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希望在农村,中国教育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从而使他们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支教――让我们体会到“雪中送炭”

支教,对于很多受授学校来说就是“雪中送炭”。2009年3月,于冰和李波两位同学支教时就为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中学解了燃眉之急。“当时我们学校教英语和数学的两位老师都休了产假,她俩到岗后用一周的时间跟指导老师同步上课堂,很快熟悉了教学工作,第二周就上讲台进行授课,敬业精神让我们这些老资格的教师都十分敬佩。”校长肖艳华十分喜欢两年来到她这里来支教的每一位学生。

坤河民族学校地处偏远乡镇,学校人员紧张,老师是一个萝卜顶一个坑,不得已放弃了许多学习提高的机会,成为了坤河民族学校发展的瓶颈。顶岗实习同学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开齐了课程,还让本校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支教,受益最大的是那些远离城市的农村孩子。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对待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农村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更加直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