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灵荒漠变绿洲

2009-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芳 玉林 我有话说

“叔叔,请走斑马线。”12月13日,站在湖北省宜昌市十字路口维持秩序的,不是交警,也不是协管员,而是康庄路小学3名六年级的学生。

这个周末,像他们一样迎着寒风在街头宣传文明礼仪、劝导不文明行为的中小学生达4000人,成为宜昌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宜昌市中小学校开展“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

集中行动,也是宜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

找“问题”――防微杜渐抓源头

提及这项活动,还得从一个故事开始说起。

今年教师节前夕,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前往一所大学看望慰问教师。走进校园,他对学校的发展速度大加赞赏。就在这时,看到几位学生横穿马路,让他由喜变忧。

“你们看,这是不是不和谐?”郭有明对随行人员说。“我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学生应该做城市文明的示范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希望学校将学生文明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学校教师座谈时,郭有明提出大学教育要与中小学教育联动,培养一代文明新人。

9月19日,“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校园启幕。“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城市文明添彩。”全市960多所中小学校的48万中小学生积极响应。日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不文明行为下降了60%左右。

宜昌市还通过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德少年评选”、“‘五老’上岗查网吧”等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立“课题”――一校一特辟蹊径

前不久,夷陵区鄢家河小学602班学生马赞上学途中,看见一位老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装着好多鸭梨。拐弯时,不料车翻了,一车的梨全部滚落地上。望着一个个诱人的梨,马赞好想捡几个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去吃。刚要出手时,马赞却停下了。他突然想到:“这不正是我行善的一个机会吗?”

于是,马赞赶紧跑过去,帮助老人把梨一个一个往车上捡。老人看见马赞的举动,一边捡一边说:“谢谢你,小同志!”老人把马赞称作“小同志”,让马赞感到很幸福,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大人一样。梨捡完了,老人挑了两个大梨递给马赞,马赞礼貌地谢绝了。他说:“那一刻,我心里真快乐!”

自从鄢家河小学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后,该校每一名学生都跟马赞一样,在行善积德中健康快乐成长。

近几年,宜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体。宜都五眼泉山河小学开展“新农村里的小主人”创建活动,当阳慈化小学推行“孝行袋袋裤”活动,五峰56所中小学校都确立了自己的乡土传统节日,形成了“一校一特”德育教育模式。

“订单式”家教、回乡女青年“德法讲坛”、农民工子女“爱心小课堂”等活动,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破“难题”――典型引导走正路

“孩子在老家一向表现好,成绩也不错。自从转学后不仅成绩下降,还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强强的母亲忧心仲仲地走进西陵区二马路社区“孙万清平台”咨询。

“如果你愿意,可以把孩子带到工作室来。”孙万清对这位母亲说,还帮助设计了一个帮教小方案。两个星期后,强强果真来到工作室,孙万清弄清了孩子偷钱的原因。原来,强强从农村来到城市,因为声音和习惯等原因,经常被同学取笑。他看班上零花钱多的同学很受欢迎,也开始尝试用钱来交朋友,而且得到了想要的效果。

通过交谈,孙万清让强强道出了心里话,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按照预先设计的帮教方案,姥姥的出现、父母的陪护,家长主动和班主任沟通,强强彻底改掉了坏毛病。

近年来,宜昌市不断总结推广二马路社区“孙万清平台”和当阳师德楷模郑琦“乡村少儿活动驿站”的经验,为全市4.4万多名农村留守孩子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联系卡,在3000多个“科技文化中心户”广泛创建“乡村少儿活动驿站”,为农村留守孩子无偿提供娱乐、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服务。

宜昌市还通过开展“万千花蕾保护行动”,让每一个问题青少年、农村留守孩子、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都得到社会的倾情关爱和呵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