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史研究的三个维度

2009-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鸿生 我有话说

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使“当代史”有很多科技的内容。科技史虽属历史学范畴,但其内容特殊,全然不同于艺术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一般而言,科技史研究有内史、外史、人物史三个维度。内史关注科技的发展,外史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人物史关注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人生。

内史:关注科技发展

内史研究,无论是通史还是学科史,都需理解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原理,接触科学论著和原始科技资料。在此基础上,厘清科技成果产生的时序,梳理科技成果间的联系,勾勒科技发展的线索。内史研究者先要学习科技,因为不理解科技,就无法洞察科技发展的实质及其历史联系。内史研究算不上直接的科技创新,却有科技传播的功能,有助于公众理解科技进步的轨迹和线索,甚至浏览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因而间接有利于科技创新。

内史研究的起点是有普遍意义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叙述的内容和事件都与科技成果直接相关,常会忽略科技成果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无暇品味科技人物的百味人生,因而倾向于“自然科学”的视角。比如,物理学史研究先要理解物理学原理,叙述也围绕物理学的核心成果展开: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超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牛顿提出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提升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成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超越牛顿的理论,引发人类物质、运动、时空观念的革命。至于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关系,伽利略和教会的恩怨,开普勒对占星术的迷恋,牛顿对上帝的态度,爱因斯坦在发展原子武器过程中起的作用等,都可一笔带过。

当然,内史研究也有深广的探索空间和自由度,比如剖析科学人物的思想。这方面有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和《牛顿研究》。这类研究深入科学的思想层面,凸显科学理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历史联系。还有些科技思想史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会拓展到科技哲学的领域,比如伯纳德・科恩《科学中的革命》一书就是如此。有的内史研究会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视角间自如转换,如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和哈罗德・多恩《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一书。从实际看来,科技史研究的学术空间是开放的,内史、外史和人物史的边界是模糊的。

外史: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从外史的维度研究科技史,是把科技发展放在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考察,倾向于“社会科学”的视角。这方面的典型成果有默顿《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等著作。这类研究力图在社会文化的复杂层面揭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考察影响科技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也会讨论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显而易见,外史是把科技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是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层面透视科技的发展。这种研究的视野是宏观的,但仍可做深入的微观剖析。例如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一书就提到,地理学发展和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征服者的野心、宗教改革、大胆青年人的冒险本能等因素有关;要正确评价医学思想的发展,必须了解流行病的历史,研究引起疾病流行的社会原因和结果。还如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聚焦成了东西方文化比较问题,导致了对东西方文化结构的分析。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一书,则从成长、受教育、工作环境、获奖之后等方面剖析了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概括而言,外史试图在社会文化背景上探讨“科技为什么这样发展”,不满足于了解“科技是怎样发展的”,试图从更深的社会层面、更广的文化视野来理解科技的发展。在科技知识日益成为公共资源的现代社会,外史研究可以提升公众对科技发展的关注,有助于公众理解科技的社会功能和影响,也有助于政府制定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

人物史:关注科学家的人生

人物史研究的维度,是把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和人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也是从“人文科学”的视角研究科技。实际上,在历史叙述方面,许多民族的古老传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人物列传也构成了叙述的核心。因而,人物史也就是“以人为本”研究历史。当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传记、科技人物的回忆录及亲历者的口述,以及针对科技人物的专门研究,则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科技的发展。重大科技事件当事人的叙述会有独特的学术价值,研究作品也会因其可读性和情节吸引读者,从而大大拉近科技和普通人的距离。

科技人物的贡献是永存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这有限的生命却是具体的存在,能生动地揭示科技的人文性质。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传记不仅涉及科技,还展现他们独特的人生道路和人格风采。科技人物史,就是用一种人文情怀去理解科技人物的事业和人生。对同一个人物,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关注不同的方面,甚至做出不同的评价。例如,爱因斯坦的传记中,派伊斯《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一书重视其科学贡献;艾萨克森《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一书力图揭示爱因斯坦的个性特征与其科学贡献和价值理想的关系。邓尼斯・布莱恩《爱因斯坦全传》则更多涉及了爱因斯坦世俗生活的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科技人物研究是科技史最可靠的支撑点。因为杰出人物是时代天空的明星,他们的命运和事业构成时代的特色,研究人物可以透视时代的精神。但在中国古代,科技人物不是历史叙述的中心。晚清以降,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出现了李善兰、徐寿、詹天佑等科技人物,很有研究价值。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中国科技发展中有杰出贡献的钱学森、钱三强、赵九章、邓稼先、王选等人,更是值得研究。

内史、外史和人物史三个维度的划分是相对的。任何有学术意义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出发的探索,而非从已有知识框架出发的学习。但内史梳理人类探索自然之谜的过程,外史剖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人物史洞察和解读科技大师的人生道路,这构成了科技史研究一个有指导意义的三维坐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