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谈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

2009-12-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武海霞随着多种现代媒体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公认的交流用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由此,就产生了一个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问题。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承载了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信息,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如此,教英语必然要教英美文化,学英语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便成了约定俗成的

东西。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英语专业所开设的文化课程都冠之以“英美文化概论”、“西方文化简史”、“英美文学”等名称。在非专业英语教学中,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也往往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大到圣诞节的传说及风俗、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小到西方的餐桌礼仪等等。但如果问他们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行为准则的“仁义礼智信”用英语怎么说,或者“红包”“对联”等用英语怎么表达时,大部分学子便哑口无言了。,于是乎,pizza会说,馒头不会;milk会说,豆浆不会。

但从英语作为LinguaFranca\(通用语\)的角度来看,它所能承载的绝对不仅仅是英美文化或西方文化。它可以承载非洲文化,美洲文化。当然也可以承载使用者的任何一种文化。作为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作为lingua franca 英语就像一块布,裁成西装还是中装要看使用者:不能认为是西方来的东西就一定要裁成西装,不能因为学习英语就一定要浸淫于西方文化之中。多年以来,西方世界凭借英语的优势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掌握了全球性的话语权,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似乎只能亦步亦趋地紧跟其后,人云亦云。其实,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和碰撞,而英美等西方文化仅仅是多元文化之一。在多元格局的世界政治与经济体系中,这样的认识才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

交流的根本要求是“知己知彼”。在“知己”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行文化的交流。在进一步“知彼”的时候,由于有了本国文化的参照系,不仅能反观自身,而且能从文化交际的角度更娴熟地掌握本国文化与其他体系的文化,同时建立起真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英语学习者应该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应该是在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这后一方面是更为重要的。现实生活中,也正是由于对于“知己”的忽略,才导致了“门修斯”、“常申凯”之类笑话的出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人对中国也是充满好奇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中国”一词成为了西方媒体的宠儿。可惜的是,由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注意了传授西方文化,而或多或少忽视了中国自身文化的学习,因而多年来中国的文化在西方世界几乎一直是“被阐释”的文化,西方的东方学者成了阐释中国文化的权威。于是,孔夫子拥有了一个希腊式的洋名:Confucius。设想,假如在若干年前是中国人自己翻译“孔夫子”,其读音绝对不会是“抗夫修斯\(Confucius\)”,孟子也当然不会是“孟修斯”。假如中国人采取主动,率先用英语阐释自己的文化,君子么作为了解自己文化的人,无论是专有名字的翻译,还是文化特质词汇的翻译,在有组织的专家的精心遣词造句中,其最准确的含义定能被传达出来,并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媒介向世界传达,中国人也因此成为了阐释自己文化的主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