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华中师范大学

2009-12-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华中师大】精神

桂山魂

邢福义

我1954年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后来留系当助教,至今七十有四,经历了55个春夏秋冬,步入了耄耋年段。亲眼目睹

了华中师大的巨变,我深深感受到了百年学府的深厚人文底蕴对莘莘学子的塑造力是多么巨大!

华中师大老校址在昙华林。运动场旁边是个体育馆,体育馆墙上雕塑有四个大字:“自强不息”。19岁的我,天天看着这四个大字,心底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朴素的誓言:一定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绝对不能浪费青春年华。

华中师大于1955年搬到了桂子山。大概是1960年前后,学校的一位校领导给全校的青年教师作报告,爱深情切,心长语重,话锋犹如锐利的刀子:“你们整天蹦蹦跳跳,进进出出,坐不下来,钻不进去,你们能成器吗?”他的话,剧烈地敲击了我的心灵。尽管这话“文革”期间成了他推行修正主义路线、鼓吹白专道路、把青年引入歧途的罪状,但是,我从来坚定地相信,当时许多青年人听进去了,许多棵青绿小树就是在这样的严厉关爱中发枝长叶的。“文革”前,我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7篇,这跟师辈所施加的“压力”大有关系。我常想,古人这句话就是对:“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华中师大是国家级重要的人才摇篮。2003年,在百年校庆活动举行前夕,“忠诚博雅,朴实刚毅”被概括成了“华师精神”。这里头,包含着至诚的信念,崇高的品行,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学风,质朴的性格,坚定的意志。而贯穿于这一精神之中的一条线,便是自强不息的有为追求。百余年来,从开路到铺路,我们华中师大人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继往开来。有自强心的地方,必定会拥有并且不断催生强者。在华中师大执教的,或者从华中师大走向社会的,有无数优秀人物。谈论华中师大,提到革命先驱,我们会说有恽代英;提到文艺星座,我们会说有光未然;提到国学研究,我们会说有钱基博和张舜徽;提到物理研究,我们会说有桂质廷和卞彭;提到哲人,我们会说有韦卓民和詹剑峰;提到史学,我们会说有杨东莼和章开沅;提到当代曲艺,我们会说有德艺双馨的夏雨田。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华中师大搬到桂子山已有五十多年。桂子山不怎么高,然而,桂子山有漫山遍野的桂花,形成了一道富于引力、令人陶醉的景观。我有个习惯,晚饭后一定要在校园里散步四五十分钟。桂花绽放时节,我在桂花树下穿行,不由得琢磨起桂花的个性。桂花小,一粒粒只有黄豆那么大,然而,几万株桂花合在一起,便成了大片大片的金黄;桂香淡,一粒桂花闻不到香味,然而,几万株桂花合在一起,便成了富于优雅特色的扑鼻清香,沁人心肺;桂花特别诚信,不属于春天的花朵,然而,到了中秋时节必定开放,同中秋明月一起,为人间增添亲情和愉悦。我总觉得,桂花花魂,跟华师精神相通,将二者合一,可以称之为“桂山魂”。这“桂山魂”,隐喻着华中师大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骄傲。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一首《答乐天所寄咏怀》的诗,最后两句是:“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美妙诗句,似乎就是为了激励我们桂子山上的华中师大人而写作。春天的桃李,固然有它们的灿烂风采;秋天的桂花,却有自己的优雅神韵。我们华中师大人,有决心,也有能力,继续发扬特色,发挥优势,为华中师大的发展续写更新更美的篇章,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多更大的奉献!

【华中师大】寄语

●章开沅(历史学家)

爱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爱应贯穿整个教育,所以陶行知说:“爱满天下”。

●张景中(计算机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做科学研究要志存高远,耐得寂寞,不急不躁,不骄不馁,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敢于班门弄斧,甘于大器晚成。天道酬勤,种瓜得瓜,认准一个目标做上十年,总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徐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伸出你的双手,拥抱世界,汲取人类精华;

伸出你的双腿,迈步实地,探索中国道路。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教育学院教授)

人畏之,我敢之,人敢之,我勇之;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人浮之,我实之,人实之,我深之;人粗之,我细之,人细之,我精之;人能之,我善之,人善之,我巧之。发扬“敢干,苦干,实干,精干,巧干”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华师人!

●王恩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自然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动力。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未来取决于对自然科学的尊重、热爱和不懈的追求。

【华中师大】关注

用人文底蕴培育教育家

 

宾:

丁烈云

校党委书记

马敏

校长

李家荣

全国优秀教师

胡亚敏

文学院院长

符平社会学院博士

王希?经济学院06级本科生

丁烈云:华师人共同铸造的校魂――“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在办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华师坚持以生为本,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坚持以师为先,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条件;坚持特色发展,以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浓郁的人文科学特色、日益扩大的国际化特色和有选择的理工发展策略融铸新的华师特色;坚持开放办学,把握国家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走学术化、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马敏:教师教育是我校的显著办学特色,仅湖北省特级教师近三分之二毕业于我校。学校把创新教师教育作为当前重要的办学目标,紧紧抓住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契机,着眼于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华师十分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通过抓住进校、学习、入职三个关键环节,使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怀有忠贞不二的信念与情怀,而且要成为有学识、有智慧,有爱心、有礼仪的新时代的社会表率;不仅要质朴无华、兢兢业业,而且还要刚强而有毅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顺境时永不停歇,执着而坚定的去实现历史赋予自己的重大使命。

李家荣:我1959年毕业留在物理系任教后,在基础物理实验和中学教育实习一线“滚打”了数轮。由于经受了多位先生不同教学风格的陶冶、累积了大量的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知,走上讲台后,我推出“有领导的民主”教学模式,深受师生好评。华中师大有深厚的科学底蕴。1978年由于科学春天的到来,学校开始转型。仅凭有位教师曾是粒子物理研究生这样一颗种子,学校就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粒子物理研究室。在这种背景下,我有幸参与和目睹了我校粒子物理所在重离子碰撞和夸克物质物理研究方面发展为国内一支主力军的过程和我校理论物理发展成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过程。

胡亚敏:我爱桂子山,是因为这里有我相处数十年的师长和朋友。一代代鸿儒才俊的耕耘,使今天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异彩纷呈,群星灿烂。尽管这些师友们性格各异,学有专攻,但都可圈

可点可敬可爱,特别是他们对学术的虔诚和对生活的激情,构成桂子山独有的风景。我爱桂子山,还在于这里有我引之为自豪的学生。一拨拨进来,又一拨拨出去,桂子山不仅给予这些莘莘学子厚实的学养,而且孕育了他们坚实的志向和一双探究的眼睛。

符平:求学美丽的桂子山上,我在华师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我的导师多年来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许多惠及终生的学问之道和人生知识,让我无论是在彷徨之中还是在艰苦之际,都能够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九年来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并实践着华师精神:在求知的道路上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在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际遇的期待和憧憬中,坚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不放弃“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傻气。

王希?:老校长章开沅先生在华师百年校庆晚会上以老迈激昂的音调重复着华师的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这一幕让我难以忘却。已经攥着理想在华师经济学院中度过三年大学时光的我,常常以此自省与自励。每次从寝室去教学楼的途中,我总喜欢凝视一会儿恽代英雕像,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深深扎根在这儿,并逐渐酝酿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交换生的对话,客座教授、外国学者的讲座以及中外文化联谊活动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涌动着,确为海纳百川!在华师学习和生活,对它的依恋也逐渐深入。我知道,人生便是从寄托走向拥有。

华中师大万面国旗迎接新中国母亲60岁生日

【华中师大】记忆

校园一夜

刘鸿伏

那是一个狂热而充满激情的夜晚,所有年轻的血液都在沸腾,所有年轻的心都在燃烧,所有年轻的眼都含满热泪,所有年轻的嘴都发出呐喊,所有的人举起森林般的手臂……二十八年前那个不眠的校园之夜,那个只属于远去的时代、也只属于青春记忆的夜晚,火把一样闪亮在岁月深处!

真的是火把,是无数的火把,还有无数萤火虫一样跳闪的手电筒,穿过图书馆、教学大楼和冬夜里的树林,许许多多光流汇集成一条巨大而狂野的火龙,在偌大的校园盘绕、游走。一个小时后,这条火龙又声势惊人地冲出校门,融入大街上疯狂的人群,在鞭炮声、锣鼓声和千万人的欢呼声中,和其他的火龙相互汇合,一道道青春的激流在汇合!汇合成大海,汇合成一个被强国之梦激荡的爱的大海!汇合成远去的时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当我们在黎明的严寒中返回校园,我们的嗓子已哑,双脚已磨出血泡,但我们依然被激情与快乐鼓涌着,一双双年轻的手互相牵握传递着温暖和力量。火把熄了,手电灭了。所有的心却亮着,像一朵硕大的红色花蕾,开在不眠的校园之夜,开在无垠的岁月中。

1981年11月16日夜,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一个夜晚。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神话首夺世界杯冠军!这是上世纪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大事件,将国门封闭得太久的中国人,太需要在世界竞技中痛痛快快地赢一次了!中国人太需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强国之梦,首先从体育开始!女排夺冠,在当年绝不只是一次体育竞技胜利那么简单,它让中国人赢得扬眉吐气,赢得气壮山河,赢了日本,赢了美国,更重要的是赢了我们自己。我们能战胜比自己更强大的敌手!朗平,孙晋芳,袁伟民,这些名字一夜间成为亿万人心中的英雄和明星。而我们这些在校园中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一开始,就静静守在当时极为稀罕的黑白电视机旁了,为每一分球的得失揪着心,我们决不要输!当女排势如破竹连挫强敌,终于一举夺冠,我们用了一种近乎狂野的方式喷吐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情,没人组织,所有的学生和年轻的老师不约而同地从教室、宿舍、图书馆和校园的各个角落涌出,走到一起;没有真正的火把,能点亮的都点亮了;没有鞭炮锣鼓,到处是碗、开水瓶、洗脸盆砸响的声音,能响起来的都响起来了;没有口号,但所有人都在呐喊和欢呼!那时,我们都坚信: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从此会赢得更精彩的未来!

记得那不眠之夜的次日,一位同窗室友告诉我:他的被子撕成三个火把烧了,热水瓶也抛到窗外砸了,而穿在脚上的皮鞋也只剩下一只了。很快,便陆续听到类似的消息,但有更绝的,有一位女同学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裹上纱巾,当火把烧了。说是从桂子山点到珞珈山,很耐烧的。那是一个物质还比较匮乏的年代,万元户就是大老板了。这位女同学也算是奢侈了一把。不过,同学们虽然为自己的狂欢有些物质上的小损失,却都很快乐,啃着馒头喝着稀饭,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个夜晚,见证了中国人的胜利,也见证了青春的狂热。

四载寒窗很短,二十八年却很长,武昌桂子山上的母校华中师大,校内碧瓦红墙,遍生桂柏幽兰,是读书人的绝佳去处。在我印象中,母校美丽幽静,尤其是它的夜晚,除了图书馆里翻动书页的声音、教室里钢笔划在纸上的声音、寝室里的低语和户外的虫鸣,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安详,真算得求知悟道的无上清凉世界,一扇校门,便隔断了滚滚红尘。但二十八年前校园那个夜晚却是如此炽热、奔放和激荡,是如此不同寻常!那条涌动的闪闪发光的火龙,分明透着狂野的激情,昭示着万众一心的团结、青春的力量、赤子的爱国情肠。当往事随风飘散,记忆的巢却固执地结在岁月的树上,当年情景竟是鲜明如画;想起那个夜晚,心中生起许多感慨与感动,更生出无尽温暖。

江城有山名桂子,春华夏盛,秋洁冬莹。桂子山上有华大,百年求索。校训石、恽代英广场、西区宿舍、文学院、电影场……一代一代,学生们欢笑、嬉闹、学习、成长,华大的地标见证着繁华,见证着每个人的慢慢长大。

校训石【华中师大】地标①

穿过华师正门向南的林荫道,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校训石。经常有顽皮的孩子攀爬上去呼朋引伴,也总是有刚刚到来或是即将离去的学生在旁边合影留念。巨石安卧,像一头耕牛俯首看着嬉闹的孺子。“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既是学校对于学子的期许,也是学子正己立身的镜鉴。入校的时候面对校训石,抬头见山,脚下是路,校训石是大学生活的起点。毕业的时候与校训石告别,回头望望桂子山,念兹在兹,向前看看人生路,愈加宽敞。校训石,又是新的征程的开端。

恽代英广场【华中师大】地标②

恽代英在华中师大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度过了他的青春岁月。周恩来曾经深情地说过:“他(恽代英)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汉白玉雕塑成的恽代英像的周围,总是有鲜花和鲜花一样灿然而坚定的笑脸。2008年,华师还创建了“恽代英班”,成立了恽代英研究会,80后、90后的学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走在先烈开辟却未来得及走过的路上,一路风雨,一路阳光。

文学院【华中师大】地标③

斑驳的台阶旁是繁茂的杜鹃花,杜鹃的背后有桂树、樟树、雪松和乔木女贞,拾级而上,古色古香的文学院没有和中国大部分单位一样的白底宋体黑字的机构牌,只有中央拱门门楣上的一块木匾,青绿色的“文学院”三个字凝重而不失灵气。文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创建的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的中国文学系,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的文学院,则是华师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文学院,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意继绝学,面壁苦读:寻找文学,便是寻找人生的乐土。

西区宿舍【华中师大】地标④

大学时光行色匆匆,总有一盏灯,让你找到家的温暖。华师的西区有六栋刚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的老宿舍,一律的三层小楼,青砖绿瓦飞檐,赭色雕花木窗,在层层叠叠的树的掩映下依着山势呈坤卦排开。听过老师讲他们的西区时光,夕阳下宿舍前对着池塘背诵《文心雕龙》,心中总是涌起对历史的向往。现在的西区宿舍已经翻修一新,五栋住男生,一栋住女生,在男生少女生多的华师里,算是个宿舍区的另类。毕业的时候,用大白纸写着的“再见了,我的大学”贴在窗上,西区美轮美奂的宿舍,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切的怀念。

露天电影场【华中师大】地标⑤

晨光初露时,这里回响着朗朗的读书声,电影场,是爱学习的人们的福地;暮色温柔时,这里荡漾着悠悠的笛箫情,电影场,又是爱艺术的人们的乐土。苍穹之下,高大的樟树林笼着的她,是每个华师人最眷恋的舞台。电影场不大,设计却很巧妙,天为屋顶,星辉月影是浑成的灯光,山作阶梯,鸟声虫鸣是自然的音响。稚气未脱的时候穿着军装唱起军歌,在这里和全校的同学们第一次相聚;羽翼渐丰了之后噙着泪水唱起骊歌,在这里与相伴了四年的兄弟姐妹相拥告别。有风吹过的晚上,坐在台阶上,岁月,这场华美绝伦的电影,悄然开幕。

撰写许颖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安徽大学 

(12月10日10版)

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

(11月12日10 版)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

(10月29日    10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