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康”故事 中国传奇

2009-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倪迅 我有话说

古老的中国有许多传奇,当代中国创造了新的传奇。

30年前,邓小平借用古语“小康”这个词设计的中国发展蓝图,使中国发生的变化令世人惊叹。

“‘小康’这个词,很直观,老百姓最理解”

12月6日是个平常的日子,却留下了一段不平常的故事。

那是30年前的12月6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大平正芳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说起来,中国历史上就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小康’这个词,很直观,老百姓最理解,感到亲切。”邓小平用“小康”和“温饱”这样的概念来描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反映了他是着眼于人民生活提高和改善的角度来思考发展战略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日前说,小平同志认为,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前提是共同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其中提高占人口80%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关键。这样一个以民生为根本的现代化目标,正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一大特点。

提起30年前,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说,那时候,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听到这个目标后,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小康之家”的目标显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具有可操作性。

那段时间邓小平思考最多的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在他的设计中,带领人民逐步解决“温饱”、“小康”、“富裕”的问题,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接着一个的目标。

“父亲有个特点,喜欢问数字,爱算账”

30年前,一提起搞现代化,谁也说不出个准模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搞现代化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在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摆在了全党面前。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回忆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亲第三次复出后的头几年,是在频繁的出访和视察中度过的,那些年,他先后访问了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和美国等7个国家。在国内,他视察了东北三省、安徽、上海、山东、天津等10几个省市。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他看清楚了中国的国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看到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于是,他对20世纪末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了重大的调整,提出中国只能搞“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建立小康社会。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论证,小康目标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目标确定为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十二大以后,党内外群情高涨,邓小平却非常冷静。这段时间,他思考最多、关注最多的问题是,翻两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两番的目标实现后,社会又将是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思考,1983年2月,邓小平专程来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州、杭州和上海。

邓榕讲到:“父亲有个特点,喜欢问数字,爱算账。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通过和各地负责同志算账了解下情,通过算账摸清建设进展、发现问题、纠正工作失误,通过算账为重要决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具体依据。”

从那年的2月6日到27日,20多天的时间里,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不停地算账。他反复向各地的负责同志询问,到2000年,能不能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他反复思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发展前景应该是什么样子。

顾秀莲从1982年起当了7年江苏省长,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邓小平到江苏、浙江调查研究的情景。

“我那时候已经到江苏工作,陪同小平同志从北京一路到苏州。1983年2月7日下午,他问我们江苏省和苏州市的主要负责同志:‘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他问江苏到2000年能不能翻番?我们用江苏的实践作了回答:‘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6年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已经翻了一番,照这个速度,全省用不了20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小平同志听到这些情绪高昂。”

小平同志回到北京后,跟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这次到江苏,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1983年春天的苏州之行,使小平同志的小康思想实现新的升华。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之后,在推进小康实践过程中,他一直以实事求是精神,思考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

“小康目标决不仅仅是800美元,而是全面发展的指标”

那次苏杭沪之行,他非常关注百姓的吃穿住行,参观虎丘时,他和一对年轻夫妇聊起了家常,他问他们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在上海他提出到农贸市场看看。在胶州路农贸市场,他走到卖鱼的摊位前,问问鲫鱼多少钱一斤,鲤鱼多少钱一斤,走到卖冬笋的摊位前,问冬笋多少钱一斤。

有人误以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追求的仅仅是GDP,仅仅是经济增长。冷溶说:邓小平之所以使用“翻两番”、使用人均GDP并换算成美元来计算,是为了进行国际比较。因为,有比较才能看出差距,才能确定正确的追赶目标。邓小平较早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这个指标,在当时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很新的统计指标,它包括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这是我们过去很少统计的。正是由于邓小平对世界发展的敏锐和洞察,才使我们的发展理念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而且,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决不仅仅是人均GDP800美元,而是全面发展的指标。比如,他以苏州的发展为例,说明实现小康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他说,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邓小平这段话,就是著名的小康社会六条标准。显然,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

邓榕满怀深情地回忆:1994年,年届九十的父亲最后一次外出视察。2月19日途径南京时,他特意把江苏省委负责同志找来,听取江苏提前7年实现小康目标的汇报。那天,他非常高兴,并语重心长的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中国人一直抬不起头来。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是不多的,这个机会很难得啊,你们要很好地抓住,要聚精会神搞建设,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哲学家说,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道出的一连串数据,证明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创造了中国的新传奇――

30年来,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6%,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预计今年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小平同志视察过的苏州,按常住人口算,去年人均GDP达到1.1万美元,按户籍人口算达到1.5万美元。预计今年江苏省GDP可以超过3.3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30年前增长39倍。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5.1%下降到37.9%,农村从62.3%下降到41.3%。

从这个“小康”故事、中国传奇中,使我们领悟到,只有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战略,才能给人民带来实惠和幸福。

(本报苏州12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