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共续国学文脉

2009-1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婷玉 我有话说

没有什么词,能够像“国学”一样,超越政治、经济、地域的阻隔,将海峡两岸的文化情感深刻的联结在一起。于近日在厦门??书院举办的“首届海峡国学高端研讨会”,即由此发端。为期两天的研讨分别由??书院理事长王维生、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主持,进行了12个主题发言和讨论。

与会学者在对当前的“国学热”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都将议题首先确定在对于“国学”范围的界定上。正如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创所所长林庆彰教授所指出的:“当今的中国,从一般民众到高层领导,都在‘国学热’的气氛中,这和十数年前的周易热、中国文化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那么在如此气氛中,要怎样才能不至于流于空谈,林教授认为首先要确立国学的范围,“所谓‘国学’,应指中国的学术。中国的学术历史悠久,无所不包,历来以经、史、子、集作分类,所以称为国学的四部分类法。但国学不是停滞的,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发展,因文化交流而来的学术也会传进来。……至于近百年来西方各种新思潮逐渐占有各个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是否可称为国学,也应有所检讨。”

葛剑雄教授则认为,“国学并非中国学问的总和,也不是传统文化总的名称,而是近代产生的专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某些方面的专称,一般来说,应该包括经学、文字、训诂等学问。”而现在概念泛滥无边的“国学热”,实际上连基本的传承都做不到,甚至会毁了国学。对于经学、文字、训诂等接近绝学的学问的研究与发扬,非常具有紧迫性。另一方面,国学必须也完全可能创新。当初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已经回答了“国学”之“国”是否包括整个中国,还是只指汉族或华夏文化,或只局限于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国学研究是否只限于传统的方法以及国学能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交叉或结合形成新的学科等等问题,也已有了创新的尝试,但他们同时恪守着传承的原则。只是因为时间太短,还来不及产生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承担的任务。

而对于如何承继和创新国学传统的问题,与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释。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教授着重对儒家经典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潮流的关系进行阐发,他认为,儒学的本质符合全球化的原则,但儒学的全球化也存在着诸多障碍,所以,对于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未来的发展,他提出应拥有普世化精神,对经典进行准确诠释,并且要力行精神典范。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对于国学讲习持谨慎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国学讲习,一方面要介绍基本的国学知识(语言文字、典籍、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典章制度等),另一方面又彰显国故之学蕴涵的大义,把“小学”功夫与“大学”授受结合起来,达成“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水乳交融,同时,如何对传统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当今弘扬国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次“首届海峡国学高端研讨会”,作为海峡两岸的国学交流平台,最大的价值凸显于以国学为归宿点的讨论,既能够使两岸学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共同的文化血脉,又因为两岸不同的国学研究发展轨迹,产生独特的思想碰撞,从而给双方学者以更大的思考空间。鉴于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与会学者发出“关于成立海峡两岸国学研究会的倡议”,以进一步扩展两岸专家学者研究交流国学的平台、促进两岸传统文化交流。预计该研究会成立后,每年出版两岸国学研究的刊物和文集,并且举办一次国学高端研讨会或论坛,条件成熟可两岸轮流举办,在更广范围内寻求两岸的文化认同。

2009第43期
总第144期
责任编辑:梁枢 柳霞

(010)67078963
liangshu1960@163.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