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大院点亮吉林农村

2010-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长春市二道区劝农山镇东风社区,一个投资一百多万元的高科技、立体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剧场基本装修完毕。这个完全靠该村农民社区自己出钱出力建造的剧院彻底结束了当地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历史。剧场不仅可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还可以举办婚庆活动,被当地农村群众誉为“村里的香格里拉”。

“吉

林省1400万农民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介绍说,日趋完善的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在探寻“农民自办,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多元共建”的发展模式中,正成为农民求乐、求美、求知、求文、求富的乐园。

民俗特色文化大院占30%

“六个月种田,六个月干闲”。电视、酒桌、麻将这农闲时雷打不动的“老三样儿”如今被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农村文化大院挤得“下了岗”。

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按照“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必备的文化活动设备、有组织管理者和相对稳定的文化活动队伍、有经常性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已经成为村级文化的重要阵地。吉林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高月介绍到,在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大院的标准、管理和业务等相关政策时,吉林省就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规划》。各地结合各自情况,从政策、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公主岭市环岭乡石人村的剪纸大院、新桥村和迎新村的二人转队,松原市的刺绣、剪纸、根雕大院,吉林将文化大院植根于当地的风土民情;满族说部、萨满文化展址、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吉林农村文化大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象帽舞,被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成为当地大院的传家之宝。

调查表明,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农村文化大院4500个,具有民俗、民族特色的大院近30%。

求乐、求美更求知、求文

舒兰市环城街道镇郊村一处占地400多平方米带有宽敞院子的两层小楼是该村的文化大院。除了日常娱乐,大院还把每月的15日、30日定为集体读报日;并且每年举行6次老年集体生日。74岁的卢培强老人说:“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我虽然经济宽裕了,但总感觉很孤单。文化大院既丰富了村里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也为在外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为村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通榆县包拉温都乡张森林自己拿出1万多元订了63种报刊,购置2300多册图书办起文化大院,吸引了众多农民前来读书看报。文化大院门前有块平整的水泥路,过去一些农民聚集那里打麻将,长此以往人们称这段路为“麻将路”,现在农民进了图书大院,人们改称为“学习路”。

文化同样给农民带来财富

随着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许多农民感觉到“送”文化“不解渴”了。“种”文化――突出特色、孵化产业、创造效益、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一个目标,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也由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辉南县下集场屯民间艺人多,文艺骨干多,成立民俗特色文化大院后,开发了十字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项目。193户农民,有半数以上加入到发展文化产业的行列。他们的十字绣作品,许多还没展出就被买主订购。剪纸作品《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系列人物装裱后,有人出价2800元。短短一年多时间,民俗文化产品销售收入达两万多元,文化产业发展基本形成雏形。

“如今,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每年的惠民工程,省财政为1000个新建农村文化大院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大院5000元。”吉林省文化厅厅长林君表示,未来的文化大院建设不仅要保证数量,更要在保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保证活动内容的健康性和丰富性,引导农村文化大院走向市场、孵化产业、创造品牌,呼唤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积极性上下功夫,使大院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