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级演员茶楼“卖唱”

2001-05-2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通讯员 杨静涛 怀杰 我有话说

王宽夫妇与他们抚养的6个孩子


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他是河南豫剧界的名家,他曾与夫人获过100多项大奖,他已届花甲之年……然而,一年来,他却在数家茶楼之间来回奔波,每天“卖唱”到深夜。

身为名家大腕,他为什么要走进茶楼“卖唱”?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2001年3月9日,原郑州市豫剧团团长王宽夫妇领着6个孩子走进了河南有线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戏里戏外》。二人抚养6个苦命孩子的故事由此感动了无数观众……

荣获100多项大奖的“豫剧之家”

王宽,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戏剧,1956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到淮阳招生,14岁的他瞒着爹娘报了名,没想到一下就考上了,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平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由于他勤学苦练,不久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1965年3月,王宽喜结良缘,妻子王淑荣小他5岁,是他的小师妹,陕西西安人,1961年入藏。妻子也是一个能吃苦而且对演戏悟性很高的人,婚后二人比翼双飞。1982年,夫妇俩转业回到了河南,调入郑州市豫剧团,王宽后任该团团长。

王宽主工须生,兼演丑角,先后在《风流才子》、《疯哑怨》、《鸳鸯戏水》等几十部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说:“王宽是豫剧界难得的人才。”

在人才济济的郑州市豫剧团,王淑荣的演技同样引人注目。她是国家二级演员,主攻花旦、刀马旦,也演老旦和小生。

在戏剧舞台上,王宽夫妇演角色演性格演人物演生活。风风雨雨几十年艺术生涯,二人捧回了100多项大奖,被誉为“豫剧之家”。

6个苦孩子牵动老艺术家的心

1999年1月,王宽夫妇回老家淮阳探亲。在院子里,一个蓬头垢面的小男孩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孩子八九岁的样子,光着脚在院子里玩耍。

孩子名叫袁前良,出生后8个月爹就患病死了,未满周岁娘又远嫁他方,是爷奶一把屎一把尿将他拉扯大的。如今,奶奶重病卧床,爷爷老了,没力气干活了,一家人靠乡亲们的救济度日。

孩子的悲惨身世深深震撼了王宽夫妇的心,二人当即赶到孩子的家。王淑荣掏出200元钱递给孩子的爷爷,就在爷爷颤抖着双手接钱的时候,小前良突然跑上前来,“扑通”一声跪下:“奶奶,俺想跟您学唱戏,长大了像您一样当演员!”说完,在院子里拼命翻起了跟头。王淑荣悄悄拉了丈夫一把:“咱们把他带走吧!”王宽轻轻摇了摇头。他也想把孩子带走,但郑州的家里已经有了一个残疾孩子啊!

郑州家里的孩子名叫王海龙,刚满10岁,是王宽、王淑荣夫妇的外孙。海龙3岁时父母离婚,他被判给了爸爸。爸爸的月工资才300多元,还要给常年身体不好的爷奶看病,一家人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海龙4岁时,王淑荣发现他每次摔倒后总是头先着地,两只胳膊却使不上劲,到医院一检查,患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说,患这种病,肌肉会不断萎缩,从行走异常到瘫痪直至死亡一般不超过18岁,目前尚无根治这种病的办法。

王淑荣和丈夫商量之后,海龙被接了过来,王宽夫妇开始了艰难的奔波,带着外孙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有名的大医院,先后花去8万余元。海龙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不断加重。

海龙小学三年级还没读完,下肢就失去了知觉。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

1999年4月,王宽夫妇又一次回淮阳老家时,遇上了另一个苦命孩子王海波。

早在10年前,年仅2岁的海波父亲就患病死了,母亲一人抚养着他和他的哥哥。找到一户愿意收养小波的人家,但当对方来领人时,小波死死抓住门框撕心裂肺地喊:“娘,俺能和你一起吃苦……”

王宽掏出200元钱塞到孩子的手中。他们知道,这解决不了问题。

1999年7月,又有3个孩子牵住了王宽夫妇的心:10岁的汪文胜、8岁的汪文娜和6岁的汪仪欣。他们是兄妹,父母双亡,爷爷患有肺癌,奶奶已经70多岁。

小兄妹仨的命运让王宽的心情无法平静。这一次,他没有简单地捐钱了事,而是决定长期资助3个孩子读书!

供孩子们读书,教孩子们学艺

放暑假了,夫妇二人把5个孩子都接到了郑州。这几个孩子由于家太穷,过早地承担了太多家务,学习成绩都不太好,要是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孩子长大后就算考不上学,也可以找条谋生的门路。

教什么呢?夫妇俩琢磨了几天,最后决定教孩子们跟着他们学唱豫剧。然而苦练了半个月,王宽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几个孩子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找到。

“不如改学乐器吧,乐器种类多,想学啥就学啥。”王淑荣说。丈夫觉得妻子的话有道理,很快花了5000多元买回了多种乐器。海龙下肢瘫痪,以后要多锻炼上肢,就让他弹电子琴吧;前良、海波拿着笙爱不释手,就让他俩吹笙;文胜内向文静,学拉板胡;文娜和仪欣姐妹俩就当个“小琵琶女”吧!王宽夫妇决定,今后每年寒假、暑假都把孩子们接到郑州演练乐器。

一个“小乐队”就这样组成了。家里天天像开音乐会,各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仅仅一个多月,每个孩子都能演奏一两首简单的曲子了。

假期结束,孩子们回老家读书了。王宽在老家给孩子们请了家庭教师。

王淑荣担心孩子们贪玩成性,每个月都要回家一次,亲自辅导检查。她还要“电话授艺”。每个星期天的晚上,她都把电话打到一位亲戚家里,让5个孩子聚在那里汇报成绩。她要听听孩子们演奏乐器的声音,然后一一指导。“电话授艺”的结果是话费由原来的每月100多元猛升到近千元。

茶楼“卖唱”泪洒戏里戏外

王宽的儿子王军已经下岗5年,下岗后卖过电影票、做过饭店的服务员;儿媳虽说在剧团有个正式工作,但单位不景气,每月400元的工资还不能按时发放,小两口结婚七八年了,还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王宽夫妇由于几年前给海龙治病花了8万多元,如今又要管6个孩子吃的穿的,要供他们读书,家里的开销猛增,光学费每年就要3000多元,怎么办?二人决定寻找“生财之道”。

近两年来,郑州街头兴起一种戏曲茶楼,生意很好,戏曲演员每唱一段戏能挣60元钱。王宽决定到茶楼去唱戏挣钱。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咋能到那种地方卖唱!再说,你患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会答应!”

后来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答应了丈夫,而且决定一起去茶楼唱戏。

2000年3月的一天晚上,王宽夫妇第一次走进了戏曲茶楼。王宽来了!茶楼的老板慌忙迎接。要知道,王宽可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是块金字招牌!然而,他的“上台率”并不高,王淑荣就更惨了,点她戏的人很少,常常被“剃光头”。

王宽一个晚上只能唱上一两段戏,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看到人家年轻漂亮的女演员一晚上能挣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王宽“眼红”了。2000年4月的一天晚上,王宽第一次被“剃了光头”。

王宽心情复杂地回到家里,他感到心里闷得慌,毫无睡意,取出一瓶二锅头,“咕咚咕咚”喝下了一半。在茶楼的演员中,他资历最老、级别最高、名声最响,然而,今天却没人点他的戏!茶楼“卖唱”已经让他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如今竟然……泪水无声地从脸上滑落。

第二天,王宽决定不去茶楼了。当天晚上,王淑荣炒了几个小菜,他喝着酒,一句话也不说,饭后早早上床睡觉了。但他怎么也睡不着,一遍又一遍地跟妻子算经济账,算着算着就叹起了气:老两口东一句西一句扯了半夜,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电话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王老师,您的一个单子,现在能来吗?”是茶楼经理打来的。“好,我一会儿就到!”王宽立即披衣下床,飞身出门。

2001年2月的一天,大雪纷飞。深夜12点多,王宽拖着疲惫的身子从茶楼归来。今天运气还不错,一连被人点了3段,180块钱哪,已经十多天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他满心欢喜地一头倒在床上,很快进入梦乡。凌晨两点,茶楼打来电话:“王老师,有您一段戏。”王宽的膝关节炎很严重,他忘记了疼痛:“好,我这就去!”下了床,眼睛困得实在睁不开,他用凉水洗一把脸,摇摇晃晃下楼了。

王宽唱戏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随叫随到,有时客人兴致高,他甚至要熬上一个通宵。

人们不知道他到底挣了多少钱,王宽自己也说不清楚挣多少钱才算知足。他已经年近60了,过几年就唱不动了,现在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足了钱,才能养活6个孩子,才能供他们上大学。还有,他准备回家乡办个孤儿艺校,把那些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孤儿全接到艺校,教他们一技之长,这是他和妻子最大的愿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