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爱国者救不了台独

台反导系统存在六大漏洞
2001-06-01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武琦 本报记者 谢言俊 我有话说

26年来最大的经济衰退,百业萧条,一片飘绿,没有打碎台湾当局“武力拒统”的痴梦。5月19日,就在陈水扁当局上台一周年的前一天,台“国防部长”伍世文正式宣布,台陆军“爱国者”导弹定在今年6月举行试射。台“陆军总部”已经获得美方同意,可在台湾进行试射。

根据惯例,获得美国出售的“爱国者”导弹,都在美国本土的白沙基地进行试射。台湾获得美方同意在台湾进行试射“爱国者”导弹的消息传开后,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乘机大肆宣扬,自欺欺人地打起了心理战,称:“‘爱国者’导弹首度在美国本土之外的地区进行实弹试射,有其特殊意义。”

据透露,台“国防部”的年度计划当中,有一项名为“鹏测计划”的3年规划。所谓的“鹏测计划”,是为了“爱国者”导弹在台湾进行试射所订定的相关配合措施。台湾“鹏测计划”显示,“爱国者”导弹将在屏东九鹏基地进行试射,同时台湾也正在进行“爱国者”导弹与“天弓”二型的整合计划。

这些花费台湾民众巨额血汗钱拾掇起来的家什到底有多大实用价值?包括台湾军队内部的一些人士都认为,这只不过是陈水扁的另一种“总统秀”,其目的无非是想借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为凄惨的台湾经济造造人气而已。真要拿它应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弹道导弹,简直是天方夜谭!台空军一位中校王培疆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台军现存在6个方面的大窟窿,根本无法应付中国人民解放军弹道导弹的攻击。

侦测能力不足

台湾(包括澎湖)受地理环境限制,纵深狭小,早期预警时间短,对弹道导弹攻击必须由电子截收、雷达观测、空中早期预警及卫星影像等系统综合运用,才能提供完整与精确的情报。

台军共有15处阵地,仅部分雷达具备较强侦测能力,但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署的弹道导弹弹头雷达截面极小,且飞行速度极高,雷达捕捉目标很困难。目前台湾装备的“天弓”导弹之“长白”雷达及“爱国者”导弹之“MPQ-53”雷达,属相控阵雷达,缺乏长程相控阵雷达和卫星监视系统,不能侦测弹道导弹飞行轨迹。

不具备自动化区域防空系统

台湾防空作战体系分为整体防空体系和区域防空体系。空军作战指挥中心为综合运用所有防空兵(火)力及管制的中枢机构,并以空中作战管制中心为指挥中心。由于自动化系统仅有2处,系统中任何一个重要结构与部门遭受破坏时,即足以使全系统陷于混乱与瘫痪。虽然可以人工化适度执行局部性防空作战管制任务,但管制能力降低。

反弹道导弹涵盖范围不足

“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系统在反导弹防御体系中属于低层防御、点防御系统,防御范围有限。美国国防部分析台湾“战区导弹防御结构需求报告”中指出,台湾需要12套以上“陆基低层”防御系统及11套“海基低层”防御系统,才能有效保卫不受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但不能应付较长程的弹道导弹。目前,台湾仅购置3套“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系统,现仅部署于台北地区。

反弹道导弹数量有限

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158枚“爱国者PAC-2”导弹拦截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其成功率约为50%。台湾共采购180枚“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将来即使悉数改良为反弹道导弹,以一次拦截需发射2枚导弹、拦截成功率为50%计算,约可拦截45枚来袭M族弹道导弹。所以,台军“爱国者”防空导弹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弹道导弹在数量上仍有明显差距。其实,“爱国者”导弹的反弹道导弹的效力究竟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一些军事观察家指出,“沙漠风暴”中“爱国者”所显示出的“神威”实际上是人为制造的“神话”。

缺乏卫星支援影响武器使用效能

海湾战争实战经验显示,“爱国者PAC-2”防空导弹系统宜配合预警卫星,早期侦测来袭弹道导弹,以发挥效能成功拦截。如台军能够获得早期预警卫星支援,在人民解放军的弹道导弹攻击时约可获得4至7分钟的预警时间。否则,如无早期预警卫星支援,“爱国者”导弹作战反应时间只有约60秒。此时系统开始追踪、锁定、射击,来袭导弹已接近目标区,纵使成功达成拦截,落下的弹片(包括攻击的弹头、迎击的“爱国者”导弹弹体)仍将对所防卫目标产生伤害。

其他防空系统不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

目前,台军部署“天弓”一、二型和“鹰式”及舰载“标准”防空导弹尚不具备反弹道导弹的能力。虽然这些系统目前均有提高反弹道导弹能力的改良计划,如台湾“中科院”的“天弓”三型设计与美海军陆战队“鹰式”导弹改良计划,重点改良导弹拦截能力、雷达侦测与追踪能力等,使其具有反弹道飞弹的水准。但目前看来这些系统改良计划遥遥无期,台军整体反弹道导弹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将很难有所提高。

事实上,此前台军“汉光演习”中曾模拟用爱国者导弹拦截M族弹道导弹,结果发现拦截命中率奇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M族弹道导弹大部分命中目标,台湾守军惨重。这一事实也证实,台湾当局想搞“武力拒统”,纯属痴人说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