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模拟网:为何要关闭

通讯聚焦
2001-06-15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不久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这意味着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从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过渡过程的终结,不仅对于用户和运营者是一件大事,对于通信技术界也是一件大事。

“模转数”的必然性

采用模拟制式的无线移动通信出现于本世纪初。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AMPS和TACS两大技术为代表的模拟蜂房移动通信到达了鼎盛时期。然而,恰恰是由于普遍应用使得其缺点愈来愈暴露出来,诸如通话质量差、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安全性差(易被盗打)、漫游功能差、业务功能差(仅有话音单功能业务)等“五差”问题日显突出。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不是“产品”技术问题,而是技术“体制”问题。于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相继推出GSM、D-AMPS、PDC等采取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以IS—95为代表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新的数字制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这种数字移动通信技术采取先进的信源编码(如语音压缩)、信道编码(如前向纠错)和先进的多址技术,使得:(1)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多种信息得以融合(如话音、短信息等),各种增值业务得以展开(如手机银行、手机上网等);(2)通过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抗衰落能力大为增强,传输质量和安全保密性同时得以提高;(3)通过先进的多址(多用户)处理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容量大为提高,即用同样的频谱带宽,数字通信系统可以容纳数倍于模拟系统的用户数。这就是说,数字系统可以使有限的频谱资源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包括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无不倾力推动这一移动通信的“数字革命”。

以我国为例,模拟移动通信从1987年起“高速”发展,至1994年推出数字体制时,拥有用户600多万。然而从1994年至2000年,数字用户“飞速”扩张到8000多万。上述的数字移动通信被称之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第二代移动通信取代模拟制式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是一次“质”的飞跃。

但是,我国的“模转数”尚未彻底完成,现在提出到年底关闭模拟网,就是要最终完成这一“换代”进程,这无疑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模转数”的必要性

就像道路交通(物质交流)要使用土地资源一样,无线通信要使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与土地一样,无线电频谱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无线电频谱通常是指从几千赫到几百千兆赫的频段,其上要承载各式各样的业务,从遥控玩具、家用无绳电话、无线寻呼、无线通信、无线局域网、广播、电视、雷达、遥感,直到射电天文等。其中无线通信包括地面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仅能被分配到非常有限的频谱资源。比如我国分配给陆地公共移动通信的频谱总共只有几十兆赫带宽,且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企业分享。随着各种无线业务的开展和用户的急剧增长,无线频谱的匮乏成为制约无线信息服务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可以说,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与日益增长的传输业务需求的矛盾是推动技术发展和产品更新的基本矛盾。

现在模拟移动网仍占用5兆赫频谱资源,约占中国移动被指配频谱的15%,然而其服务对象仅为总移动用户的3%,且不说随着数字用户的快速增长和模拟用户逐渐减少,这一比例还在急剧下降;如果按业务量计算,则模拟网是以其占总频谱的15%的资源承载总业务量的0.09%(以北京地区忙时话务量为例)。这是一种极为明显的低效率、不合理、不公平的资源占用。

预计数字用户很快将超过1亿,若到今年年底模拟网仍维持低效运行,则这种不公平将更为突出。所以,关闭模拟网,回收被其低效占用的频谱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尽早完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产品更替旧产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自90年代中期以来,模拟移动技术和不断更新进步的数字移动技术相比,真可谓是“沉舟”、“病树”,被绝大多数国家和用户所放弃。让我们放弃“沉舟”,迈过“病树”,走向春光无限的数字天地。龚克

(注: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