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性看待“餐桌污染”

2001-07-31 来源:生活时报 实习生 董利 我有话说

理性看待“餐桌污染”


疯牛病、有毒大米、有毒蔬菜……媒体不断高呼的“食品污染”让消费者心惊胆战。

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生导师何钟佩教授及段留生副教授。

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两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的事实根本没有媒体所宣传的那么严重,那纯粹是在自己吓唬自己。

专家首先就对当前喧嚣尘上的“催熟剂、膨大剂等植物调整剂对人体有毒害”的说法作了解释。

何钟佩教授介绍,植物调整剂是有毒害,但是这是从农药学的角度,从这个角度而言,食盐、蔗糖的毒性,比广泛用于西红柿、西瓜上的催熟剂乙稀利还要大。应该说目前所使用的植物调整剂都是登记在册的,都作过毒性测试,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

何教授指出:催熟剂等植物调解剂虽然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但分配到植物个体上的用量是以百万分之一计算的,可以说忽略不计了,是非常安全的。比如催熟剂乙稀利,其浓度非常低,另外自己容易分解成乙稀气和一些磷酸根、氯离子。乙稀起到催熟作用后作为气体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些对人体无害甚至人体所需的磷酸根和氯离子了,没有毒害。

另外,植物调整剂实际上是植物激素,植物自身也会产生,不过是量上有所不同而已。因此部分调整剂会被植物收为己用,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一定时间内,就会代谢掉。即使有微量蓄积,对人体也不会造成伤害。

针对一些人提出的植物激素造成儿童生理性早熟的观点。何教授不以为然。何教授认为:这些植物激素只对植物自身生长有影响,对属于动物的人类不会有影响,造成生理性早熟的原因应从动物激素方面去寻找,与植物激素无关。

段教授表示,农业生产使用的植物调整剂技术是安全成熟的,其对于促进农业生产、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满足其生活需要是很重要的。国内外专家对此都作了肯定。这项技术是继化肥应用农业生产后的第二次革命。

目前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靠推广绿色食品计划来满足人民需要是不现实的。因为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极高,要求土壤、水源、空气绝对无污染,不使用化肥等合成材料,这样产量就很低,只能属于“贵族化消费”。

至于品质变坏的问题,段教授认为,这不是技术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菜农、瓜农为产品提前上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违反技术操作规程造成的,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持品质。

两位教授认为,目前媒体的宣传过分夸大,误导了消费者,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市场仍然存在问题

两位专家承认农产品市场上的问题不少。比如农民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这些农药中含有剧毒的有机磷成分。它不易降解代谢,容易残留在蔬菜上。例如种植韭菜的菜农经常使用一种剧毒农药而杀灭生长在韭菜根部的“地蛆”,由于其抗药性强,导致农民为追求效果过量使用农药,使得这些韭菜成了“毒草”。山东就曾经发生过居民用这种韭菜包饺子而导致中毒死亡的事件。

另外,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零售商为了保鲜和产品漂亮的外观而从中做鬼,使用福尔马林、洗衣粉等浸泡产品,或者以次充好,危害消费者健康。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提醒消费者尽量到大型正规的商店、超市购买,或者随身携带酸碱试纸对产品进行测试。在食用前尽量用“白猫”等无毒洗洁精洗涤。

当然,消费者是被动的,真正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国家、政府来建立、健全完善的检测、监督制度。调整目前的小农经营状况,实行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对违反生产、销售制度的予以严厉处罚,这样消费者才能吃上“放心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