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转基因:“蓝色革命”的波澜

2001-09-07 来源:生活时报 林建绛 我有话说

一段时间以来,法国国家研究机构及私营农业企业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相继遭到严重破坏。近日,法国科研部长专门发表讲话,希望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转基因研究,既不能盲目,也不能蒙昧”。一时间,究竟应如何对待转基因作物的问题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一把“双刃剑”

所谓转基因,就是以人为的方法改变物种的基因排列,通常涉及将某种生物的某个基因,从一连串的基因中分离,再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科学家看中了北极一种鱼类的基因,认为它有防冷冻的作用,就将其分离抽出,再植入番茄之内,制成新品种的耐寒番茄。转基因技术的好处显而易见,一个品种的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了变化,更适应环境,具有抗耐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要,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1983年,世界第一株转基因植物诞生于美国圣路易斯。此后,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新型作物的热潮便席卷全球。在过去的4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增长了25倍,种植面积由170万公顷增至4420万公顷。而且,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亦翻了一倍多,已有13个国家允许播种转基因作物。

但是,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理论同样适合转基因作物。基因表达调控是个复杂的生命现象,有时虽能确保转入基因的安全性,但它对其他基因的影响却很难在当时弄清。

最早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怀疑起始于英国。1998年8月,英国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了对英国罗伊特研究所普斯陶教授的专访,他在电视中警告人们关注未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就已推广的转基因食品。他宣布,用一种转基因土豆喂大鼠,结果发现大鼠器官生长异常,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一谈话一经播出,顿时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后来研究证实此结论不可靠,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至今犹存。随后,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食用转基因玉米花粉会对蝴蝶幼虫造成损害,又在生物科技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

关于转基因作物争论的焦点是,转基因产品是否危害人类健康或破坏生态平衡。此外,转基因产品与生物武器、伦理道德等问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众说纷纭的争论

实际上,转基因作物自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从未停止。

对于转基因作物,在科学界只有极少部分人反对。培育出世界第一批转基因植物的毕齐、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诺贝尔奖得主伯格等著名科学家对此项研究均表示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在今年的联大会议上提出,这将是农业进程中的“蓝色革命”。他说,绿色革命结束后就将是“蓝色革命”,它的实现需要大家理解。

科学家们给转基因作物以极高的评价。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备受怀疑的同时,许多国家的相关科学团体对转基因技术却另眼看待。去年7月11日,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英国、美国等全球七大科学院在华盛顿联合发表白皮书,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这是全球权威科研机构首次对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作出公开表态。白皮书详细阐明了生物技术在消除第三世界国家的饥饿和贫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各国政府重新考虑制定生物技术政策,鼓励发达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并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他们的成果。

然而,英国查尔斯王子却在《每日邮报》头版猛烈抨击转基因食品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他在文章中写道,他害怕上帝的角色正在被技术所僭越,“我们是否将允许生活日趋工业化,并面对一个不祥的未来?”

查尔斯王子是代表许多宗教主义者说这番话的,环保主义者听了也喜上眉梢。尤其是在欧盟国家,绿色和平组织等不断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停止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进口。

对此,科学家们坚持,现代的基因操作技术仍是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的。科学家深入地掌握了自然规律,找到了进入基因宝库的途径,才可以利用自然的基因资源,创造新一代的植物和动物产品。科学的先驱们早已通过人工选择和强制的杂交育种,创造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优良品种。这足以说明,转基因技术绝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

一些专家指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认识只有在大量的实践后才能确认,因此他们更希望有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同时他们还提出,科学家应承担起基因科学的普及工作,以取得全社会的信任。

日趋激烈的竞争

虽然,目前大家对转基因作物褒贬不一,但各国还是非常重视这项新技术,并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和推广。

围绕转基因技术及其所带来的丰厚利益,各大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该技术发展的龙头老大非美国莫属。美国已有40%的农田种上了经基因改良的作物,其基因技术研究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欧洲各国不甘落后,也先后培育出耐高温植物、自动脱毛的绵羊等转基因产品。但自1998年以来,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俄罗斯在内的众多国家都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尤其对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各种农作物、家畜及再加工食品加以抵制。但一些舆论认为,欧洲人排斥转基因技术,除了环保组织势力较强以外,主要是为了抵制美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垄断。

与一般商品不同,转基因技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垄断性。在技术上,美国的“生命科学”公司一般都通过生物工程使其产品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它可以使种子自我毁灭,而不能像传统作物种子那样被再种植,或者使种子须经过只为某公司掌握的“催化”方能生长。在法律上,转基因作物种子一般都是通过特殊的租赁制度提供的,消费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再种植。因此,美国目前已控制了相当大份额的转基因产品市场,甚至可以操纵市场价格。

去年,美国农场主在谷物出口至欧洲的贸易中,损失高达2亿美元,为此美国被迫大量减少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难怪一位美国官员在布鲁塞尔说:“我们一次又一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使科学让位于政治手腕。”连绿色和平组织发言人本尼·哈尔林也指出:欧盟以预防为由终止批准一种转基因玉米进入欧洲,却宣称没有必要对西班牙和德国种植的转基因玉米采取措施,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然而,关于转基因作物是否危害环境和健康的争论在欧美被炒得沸沸扬扬之时,日本人却铆足了劲,悄然跻身于转基因技术的尖端行列。面对美国几乎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另辟蹊径,开发出一种利用激光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新技术,并有望在今年内达到实用化水平。

对于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封锁条例,最近欧洲一些政府要员(如英国、德国)也已提出调整的要求。因为以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为由建立的贸易壁垒将会损害这些国家生物技术的进步,使他们在未来最重要的技术领域处于劣势。

德国总理施罗德最近向经济界表示,政府将同意经济界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他希望基因技术如同信息技术一样,能对德国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近两年,德国基因技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有很大发展,新成立的基因技术公司数目居欧洲之首。

法国政府一贯坚持积极研究、慎重开发的政策,法国农艺研究所每年大约投资400万美元用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法国植物基因组测序计划也将政府拨款的10%用于转基因作物研究。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出,将用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养活本国的人民,而不愿由一个误导的观念被拒绝拥有生物技术。发展中国家不仅急需解决食物短缺等问题,而且一旦退出此项技术的竞争,就可能失去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最后良机。因此他们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讨论是否应接受转基因产品,而是如何对该产品的质量与销售安全进行科学的管理。现在,泰国已在他们出口的转基因作物上贴上标签。印度也下决心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一些专家甚至提出,发达国家先进的基因科技如何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将是对能否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的真正挑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