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趣说门槛

小说家言
2001-10-12 来源:生活时报 聂鑫森 我有话说

在现代的建筑中,我们已经看不到门槛的痕迹了。但当我们走进北京的故宫,走进杭州、苏州的园林,那些宫、殿、楼、堂、馆、室、轩……凡有门的地方,必有门槛。在乡间村镇的老式民居中,门槛亦随处可见。门槛者,指“门下的横木”(《辞海》)。门槛,又俗称门坎;在古代的典籍中,则称之为门限。《尔雅·释官》中有“木失谓之阈”的话,注释者说“阈为门限,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后汉书·藏官传》:“越人候伺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

门槛的作用是内外的界限,同时,它可以保护门的底部,以及阻挡从门底下吹入的风。但更重要的是门槛还体现一种主人的尊严和身份;在民间则称门槛是主人的脖子或脊背,是忌讳用脚去踩踏的。

《礼记》中说:“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是做臣子的进入君主的门户时,应该从门中央所竖的一根短木旁侧身而过,不要用脚踩在门槛(阈)上。到了汉晋时代,门神崇拜风行,祭门之举从庙堂祀典演变成社会风俗,“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南朝·梁宗忄票《荆楚岁时记》)。对于门槛的制作也极为讲究,以距地高、包装美为贵,尤其是那些豪门大宅,互相攀比,不肯低眉于人。在流传至今的俗语中,常说某家门槛高,其意为这个家庭各方面条件好、体面。

唐宋以后,门槛的高度随着建筑风格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逐渐降低,过高的门槛毕竟带来行走的不便。《明兴杂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方便士人出入,特地降旨,把南京国子监号舍里的门槛全部拆掉。在末代皇帝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回忆他为了在皇宫中骑自行车可以畅通无阻,下令将门槛一一锯去。

但在民间的禁忌文化中,忌踏别人家的门槛依旧根深蒂固,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记得儿时过春节,去亲戚家拜年,父母必嘱咐要跨门槛而过,千万别踩在上面。

而在旧时代,一些被社会指斥为有“罪孽”的人,往往自动地到庙里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以赎清“罪孽”。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描述了饱受人间凄苦的祥林嫂,只因嫁过两个丈夫,便被认为是不祥不洁之人,受到种种歧视,她受到启发,去庙里捐了一条门槛,让人们去践踏,以获得来世的幸福。鲁迅先生对于祥林嫂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了那个吃人的社会的罪恶!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王熙凤因克扣丫鬟月例(工钱),被人告状到王夫人那里。凤姐便斥骂下人,以泄心中之恨,在骂人之前她“把袖子挽了几挽,踩着那角门的门槛子。”踩着门槛,表现出她的专横和肆无忌惮,是曹雪芹选取的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