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夏煊泽:父亲眼中的“倔儿”

2001-11-0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陈冰静 我有话说


现在的夏煊泽已是中国羽毛球队男单的主力选手,因为嘴巴长得大,所以国家队的队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大嘴”。“大嘴”总是面带微笑,从不轻易吐苦水。不过,去年奥运会上只拿到铜牌让一向开朗的他的确低迷了一段时间,好在他已经从失败中慢慢地找回了感觉,以至近期连着拿了世界大奖赛总决赛、亚锦赛以及9月份的中国公开赛的冠军。日前,记者专访了夏煊泽的父亲夏人钅鉴,在与夏父的交谈中,记者对这位乐观开朗的小伙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羽毛球曾是最好的玩具

今年22岁的夏煊泽出生在温州瑞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与所有的父亲一样,夏父对儿子的未来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希望儿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承受水与火的锤炼,取得煊赫的业绩,于是这个孩子就取名叫煊泽。

也许是天生注定与羽毛球有缘,在煊泽7个多月大时,就对羽毛球“情有独钟”。当时,家里人按照习俗给煊泽“抓周”,想“测测”他的未来。而夏父曾当过4年的体育教师,所以摆在煊泽前面的就都是排球、篮球、羽毛球等一堆体育用品。谁料,煊泽一把就抓起了一个羽毛球。“那段时间,羽毛球成了哄煊泽的最好玩具”,夏父说。因为当他撇着嘴要哭时,家里人把羽毛球塞进他的手里,他就会破涕而笑。

现在,夏父还保存着一张煊泽3岁时手持羽毛球拍的黑白照片。说起这张照片还有一段故事。去年有一位记者去采访夏父,临走时希望将这张照片带走,当时夏父生怕会被弄丢,就没有答应。结果那位记者的包在回去的路上还真出了事,竟然被人抢走了……有了这一次经历,夏父对这张照片就更是“严加看管”。原本也有同样要求的记者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后来夏父给记者寄来他们的全家福时还是捎上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19年前的照片已有破损,球杆很清楚,但球拍部分只可见到一小部分,估计是长年压在玻璃板下造成的。夏父是将这张照片套在一个塑料封里寄来的,足可见其的弥足珍贵。善解人意的夏父的慷慨之举让记者觉得责任重大,除了扫描存盘外,用完后记者用挂号信将照片寄回给了夏父。

家有倔儿

在国家队,教练对夏煊泽的评价是:“韧劲足、特耐磨、不服输”。儿子的这种个性,作为父亲的夏人鉴当然是最知道的。

8岁时,煊泽师从何育权老师开始了专业训练。每天早上5点就由夏父骑车带到训练的地方,白天上学,晚上还要训练。当时,煊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到省队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从没喊过苦

喊过累。最有意思的是,煊泽还自己开始练习洗衣服、洗球鞋,不管多累都要自己来,他说以后到省队去要自己洗球鞋的,现在要先学会。

1989年在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夏煊泽输给了四川的一名选手。事后,不服气的他约了那名选手晚上再“切磋切磋”,原因是自己在比赛时腰带没绑好松了,所以才没法发挥出来。于是那个晚上,两个孩子又进行了一轮厮杀,结果煊泽赢了。而这一举动也引起了省队教练的注意,那一年,夏煊泽实现了进入浙江省队的目标。

之后,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个目标都得到了实现,1996年,夏煊泽进入国家二队,1998年,进入国家队。

“家有倔儿不败家”,在父亲的眼中,倔强、好胜的夏煊泽就是如此。

家书抵万金

采访中,夏父的一番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一名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三方面的因素——教练的指导、自己的努力以及家庭的教育。”

虽然儿子从小就不在自己身边,但夏父的“思想工作”却丝毫不放松,这么多年来总共给儿子写了200多封信。他以书信的方式告诉儿子许多羽毛球以外的知识,他总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有时候还引用一些历史典故、人物对儿子的心理素质加以分析、指导,让他充满自信又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场比赛。他笑称,儿子现在已经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他的工作就是帮儿子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说起自己给儿子写信,夏父告诉记者,他十分郑重,每次都是改了又改,抄了再抄。下面是夏父最近写给煊泽的一封信。

对于夏父的这份苦心,夏煊泽自然是非常理解的,夏父在信中的教导对他既是鞭策又是鼓励。虽然现在的通讯发展飞速,但这对父子还是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沟通、交流。

夏煊泽最近表示,“夺取奥运冠军仍是我的最大目标,但我再也不会为此而刻意追求。一心抓好训练、打好比赛,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荣誉还跑得了吗?”

对此,夏父觉得近来儿子成熟了许多,虽然如今又临近九运会的羽毛球比赛,国内也高手云集,但夏父说,他相信儿子会处理好这一切的。

煊泽吾儿:

在这次决赛上,你终于走出了困境、跳出了低谷,思想上开始有所悟道。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为父为你感到高兴。

咱中国有句常言,讲的是常胜将军是没有的,而反败为胜才显出英雄本色,你现在正是体现这精神!一个人是否有志气、是否有能力,就体现在这点上面,体现在他能否重振旗鼓去战胜对手,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必须要有勇气来克服自身的缺点与困难状况,必须抛开个人利益的得失……

父夏人鉴

2001.8.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