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方孝孺的悲哀

2001-11-02 来源:生活时报 史天元 我有话说

与许多读书人一样,方孝孺青年时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刚刚20岁,就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这与自古以来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明太祖朱元璋时,他被授予教授一职,从此,方孝孺踏上了他仕途的风雨不归之路。

朱元璋死后,其孙明惠帝即位。方孝孺迎来了他仕途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他被擢升为“侍讲学士”。有时朝堂议事,惠帝干脆坐在影壁后面,让方孝孺代替他批答各种文件。方孝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惠帝把国事几乎全部交给了这位德才兼备的人。不但治国安民上依赖他,连军事上也唯他之马首是瞻。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方面时而诏抚,时而讨伐,时而割地求和,这些举措,几乎都是他这个书生在远隔万里的京城运筹帷幄的。

很快,人们尝到了他方孝孺种下的果子,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几次他设计的方案都成了马后炮之后,燕王朱棣带兵渡过了长江天险,打进了南京城。这时,有人劝惠帝转移到别的地方躲一躲,方孝孺坚决反对。他说:“一国之君应当以社稷为重,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国是人君的天职”。《明史·方孝孺传》说惠帝这一次也听从了他,燕兵入城,惠帝自焚而死。《明史·惠帝纪》则另有一说,即惠帝从地道里逃走,一路化装成僧人,到过广西、云南等地,最后落脚在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做了和尚。

早在燕王朱棣发兵北平之时,就有人向他恳求:您若攻下南京,方孝孺必不肯降,您千万不要杀他。当燕王夺取了皇位,就派人把方孝孺从狱中请来。对他说:“你是文化名人,起草诏告天下我已称帝的诏书,非劳驾你这位大手笔不可。”说完早有人奉上笔墨纸砚,方孝孺把笔摔在地上,大声说:“你这逆臣贼子,休想叫我写什么诏书!”此时此刻,成祖变成了一只发怒的狮子,他早忘记了那个忠告而下令:“杀了这个不开窍的东西!”颇可称道的是,方孝孺临死还慷慨激昂地吟了一首绝命词,可惜他只活了46岁。

对于惠帝的逃走一说,我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云南武定县西南狮子山正续寺有一副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上联说惠帝之祖父朱元璋先做僧人后做皇帝,惠帝则先做皇帝后做僧人,这也许是造化同他们爷孙开的一个玩笑吧。下联说惠帝这位小辈人连江山都舍得让掉,他是对得起明成祖这位叔父的。

对方孝孺这位靠孔孟学说吃饭,也靠同一学说为精神支柱的一介书生来说,除了杀身成仁,似乎已无路可走了。一直有人以为,方孝孺舍生取义,才留下千古英名;如果他一念之差写了诏书,就会遗臭万年。对此我无法苟同,其一,方孝孺就是写了诏书,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损害人民的后果。而他不写,因此被杀的就有数百人之多,连他的学生都跟着倒了霉。相传成祖威胁他说:“不写就灭你九族。”方孝孺说:“灭十族也不写。”成祖就在九族之上,又添上他的学生凑数。其二,方孝孺如果接着为成祖做事,也许算不上失节,因他不是投靠了异族与敌国,就连服务对象的姓氏都没有改变。

那么,方孝孺果真有一副担得起修齐治平的臂膀吗?我看未必。燕王朱棣造反,他方孝孺是有时间、有实力化解的,但他这个导演愣是把大明江山拱手送给了成祖。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也许就是他这样死守规则的读书人。也许方孝孺以为,他的慨然赴死一定会成为后世的样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想到他的死如同纤尘入水,片雪投汤。更没有想到最该以身殉国的明惠帝却使了个金蝉脱壳,先在宫中放了一把火,然后混出京城,隐姓埋名,苟延残喘。这是不是他方孝孺的悲哀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