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音稀声

读书有感
2002-02-22 来源:生活时报 萧 燕 我有话说


圈内的人管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叫“李大爷”(重音在前),“李大爷”和“交响乐国内第一棒”,这样的两个概念难道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列么?是的!这就是《交响人生》为我们画出的人物形象李德伦。他既是一个才多识广,修养极深,为中国普及严肃音乐而奋斗终生、功不可没、德高望重的指挥大师;也是一个温和敦厚,幽默智慧,朴实无华的的邻家大爷。

目前流行的名人传记写法,多是请人捉刀,从小自大写些个人的经历,往往是只见轶事,不见思想。严格说,《交响人生》不是一本传记,没有完整的人生故事,除了李德伦自己曾经写就的一些文章外,还有各方人士对李德伦的客观印象。全书很像一幅速写,一笔是李德伦对自己过去经历的自述,一笔是对他挚友的一些接触的描述,一笔是对一些演出的回顾和艺术评价,一笔是朋友们的添油加色……四笔五笔,画出一个完整生动的人物,通篇都不是李德伦在讲“我怎么样”,而是在讲别人:徐迟、顾圣婴、沈湘怎么样,卡拉扬、梅纽因、斯特恩怎么样。但在这些字里行间统统都站着一个伟岸的李德伦,他的音乐理解,他为人的率直与认真,他为普及严肃音乐的奔走不息,他为中国交响乐振兴的一次次奋斗……李德伦的一生,和音乐、和中国的交响音乐发展根本就密不可分。

所谓“名人”二字历来属于“中性”,可以是“好名”也可以是“坏名”,也可以是不好不坏,只是混个脸熟的一类人。于是乎,名人出书,自然也就容易流于肤浅,人们写某人的传记,或者为某人出书,本来是为了张显他的思想,讲述他不平常的经历和某种功绩,总之给人以启迪,或聊以寄托怀念。但对于“脸熟”的一类人来说,有的才20多岁,绝对谈不上什么思想,只好搬出一些例如“我姥姥怎么样,我儿子怎么样,我相好怎么样”之类的“秘闻”来迎合读者,这是人物类作品的堕落。在《交响人生》中,我们终于又看到了思想的影子,它很写意,也很深刻。就像中国画,寥寥数笔,意蕴深厚。

我与李德伦先生,有过两点瓜葛。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他到中国人民大学推广交响乐,他大概也想到了,这一代大学生,将是成长起来的交响乐的爱好者。那天学校的礼堂里水泄不通,学生们都想领教指挥大师亲自讲课的风采。李大爷那天穿了一件蓝色的中山服,看上去非常的普通,其他的情节已经模糊了,只记得他神情投入,好像是在讲自己的什么事情,其实他是在讲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他说,读文学作品可以读到故事,听45分钟交响乐,就像是在读一本书,但是你读到的是作者的灵魂和情绪……我想这就是交响乐所以震撼人心的缘故。关于《悲怆》与“悲怆”的理解,是从那次听课以后。读《交响人生》得知,这是李德伦400场讲座中的一场,我相信那完全是义务的。

再有就是1999年李德伦和斯特恩两位80岁老人世纪之末的那场著名音乐会,会上演出的钢琴家潘淳是女儿的钢琴老师,也许那天的前后,我们还在浑然不知地去上课,却想不到有一场不寻常的音乐会擦肩而过。也不知道李德伦是在肺病加肾衰竭、医生已经让家属“做准备”的状况下坐着轮椅指挥的。我相信是音乐的魔力,让他那次闯过了生命的考验。

读这本写李德伦的书,颇有感慨与不平静,这是近年来名人出书浪潮中,很有层次的一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