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橘子红了》红了啥

2002-02-26 来源:生活时报 张军 我有话说


电视剧《橘子红了》从播出至今,早已收到了好评如潮的效果。但当观众静下心来,在如诗如画的镜头背后、在个性突显的音乐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一个带有浓重陈腐味的“出土文物”。由此,当一个有着精美外表、但核心却已腐朽的东西摆在面前时,你会选择拾起还是抛弃?

当《橘子红了》在中央台以每天两集的速度缓慢而细腻地演进着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性急的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对它的惟美风格大加赞赏了。如诗如画的江南小镇、精致的布景、美伦美奂的晚清服装,这一切都足够养眼,也足够满足文人或准文人的审美情趣。

但是,当我们剔除掉这些形式的东西对我们判断力的干扰以后,从剧中我们看到了什么?一段由于压抑而变得畸形、病态的爱情,从这种爱情中我们感受不到任何健康、青春的气息,而这种气息却恰恰应该是爱情所独有的。我们从剧中的感情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腐烂、发霉的味道,而这恰恰是爱情最应该摒弃的东西。况且这种味道我们已经在《红高粱》、《菊豆》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闻得太多了。

我相信在100年前的中国江南的某个小镇上,大伯、大太太以及秀禾、耀辉等人的存在,如同我相信我奶奶、菊豆等人的存在一样;我也相信女人们在那个时代对幸福的渴望与抗争,不管这幸福是一个子嗣还是一个英俊少年,不管这抗争是红杏出墙还是烈火焚身;我甚至相信在剧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民俗的真实性,就像颠轿和向即将酿成的高粱酒里撒尿一样真实。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不朽的巨制,那是他那个时代的写照。但是我不知道100年后一再展现这种丑恶的一夫多妻和由此带来的悲剧的意义何在,我也不知道我们的大导演们为什么会一直迷恋于此类题材,更不清楚多情的观众们在为剧中的漂亮妹妹一洒同情之泪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想追谁就追谁的年代而感到幸福。

每到春节,我们都会在庙会上看到各种各样表演的民俗,我们把这种穿上中式棉袄、戴上瓜皮帽、耍几路天桥把式就以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称作伪民俗,认为同给西式高楼戴一顶中式帽子一样可笑。但是,当一个有着真正精美外表,而核心却已经腐朽的东西摆在你面前时,当你也不由自主地被这种表面的精致打动的时候,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橘子红了》美则矣,然而其中透出的气息似乎是远古出土文物带有的尸味,一种腐朽的美丽。

不过,话又转来说,这样一部“精致的出土文物”能引得众多的观众的叹息和眼泪,本身似乎也值得我们思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