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也该3·15

世相走笔
2002-03-19 来源:生活时报 ■萧燕 我有话说

像每年一样,3·15这一天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过去了。这几年的3·15,总让人感到有几分“意犹未尽”,仔细思量,原来我们的“打假”,多是针对油盐酱醋生活产品的,但是人们的生活宽广丰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精神产品是不是也该打假?

暂且拿文化产品来说,“产品”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界定性”——满街卖的磁带、磁碟是产品,但是电视里演的节目是产品吗?图书是产品,但是银屏上对这本书的宣传性专题节目算作产品吗?电影是产品,那么演这部电影的演员具有“间接产品”的因素吗?电视剧对电视台来说是产品,对于电视收视大众来说是否仍然是产品?总之,许多文化的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往往没有清楚的产品意识,于是这些文化产品的“打假”和拯救受害者就显得艰难得多,甚至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这是“假冒伪劣”。

换句话说,文化产品的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现象更加隐蔽,或者说难以界定。

首先是假唱,这事儿说了好多年了,在晚会上拿着话筒装模作样,实际是在放录音。前几年说演员懒,怕累,其实真实的情况更加“见不得人”,那是因为演员“没嗓子”,怕真唱唱不好“露怯”。据了解最高的歌星出场费是人民币16万,二三流的也得几万,花几百元钞票买了一回听录音,那些歌迷们岂不是被当了一回猴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还是明面上的。盒带和CD碟就又不一样了。根本不会唱的人,也可以被电脑师傅打造得“说得过去”,一个录音师跟我说:“一首歌录20几天,为什么呀?拼命地磨啊。”这就是为什么脸蛋一出名,跟着就当歌星,专辑一个接一个,好像谁都能“玩音乐”,阿猫阿狗都能当歌星。真正唱得好的人,却不见得有专辑。那天我走了好几家音像店,寻找男高音戴雨强的歌碟,可惜,没有。当然,这位帕瓦罗蒂的中国弟子早晚会出碟的,但是音乐市场上真的没有,假的成堆,果真就没有人关注吗?

其次是出书,阿猫阿狗都出书也说了好几年了。“脸熟”的名人,写些个流水豆腐帐,为出版者和自己撑鼓了钱包;脸不熟却有俩钱儿的人,花钱出书自己包销,至于这些书在社会上什么影响则不管了。有人说:“明星出书怎么了?有人买,这叫市场调节。”这话没水平了,“假货”也都是买回家才知道是假的,有人买就不是假的吗?这叫“概念错位”。有些书,既不是这位名人自己写的,内容也多有美化和夸张,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质量检查机构和“仪器”罢了。凡是“假货”,必有暴利诱惑,否则,谁会费力不讨好?吃亏的,肯定是消费者。

第三说说影视剧:剧情假、表演假自不用多说了,什么女秘书在牛棚里帮总经理“戒毒”,什么老婆心脏给了一人,这人恰好就是未来的情人等等荒唐可笑,甚而把外国剧拿来改名换姓也算一出,离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请不要说“有人看”,“有人看”与“打假”不矛盾,前面说过,此不赘言。最近听说剧组中演员谁上戏“黑得要命”,一个电话过去:喂,我是某某名导的大舅子,男二号必需要我演。于是那个中戏刚毕业的高材生,虽然已经签了约,还是请你拿包回家吧。谁让你没人呢?这个小舅子可能就是一个“卖酱油的”,那活该了,看不看由你。

当然,文化产品领域“打假”,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与各种因素千丝万缕,但是既然是“产品”,就应该对消费者负责任,文化的“假货”,比一双鞋、一件衣服害人之深,恐怕是不用多费口舌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