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2002-04-0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汪根海 整理 我有话说

4月6日,一名以色列士兵以一个建筑作掩体,建筑墙上有一组巴勒斯坦枪手在瞄准的宣传画。两人的表情形成一种强烈对比,正好反映了巴以当前的紧张局势。


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军事入侵已持续了10多天。4月6日,以军出动坦克、武装直升机和推土机大举进攻位于约旦河西岸以北的杰宁,致使巴勒斯坦方面伤亡惨重。4月7日凌晨,以军再次炮击了阿拉法特在拉马拉的官邸,4名阿拉法特的贴身警卫受伤。巴勒斯坦官员随即谴责以色列,称他们在制造“大屠杀”。

据目击者称,数十辆以军坦克将难民营团团围住,武装直升机也向当地发射了数枚导弹,而以军的推土机在枪炮的掩护下,推倒了数间巴勒斯坦民宅,为重型武器进入该地区清理道路。

巴勒斯坦文化和新闻部长亚西尔·阿卜杜·拉布4月6日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采访时称:“今天是(以军)在杰宁展开大屠杀的一天。已有至少30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城镇杰宁的难民营内被打死。”

面对持续了一年半的有可能失控的巴以暴力冲突,作为中东问题主要调解人之一的美国,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名为超脱实为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呢?

沙龙去年在竞选以色列总理时称,他将给以色列人民带来安全,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长期生活在暴力冲突下的以色列民众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安全呢?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众所周知,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非同一般。美国一直是以色列的战略盟友,而以色列则是美国在中东的桥头堡。以巴双方,一个相当强大,一个极为弱小,在两者的打斗中,只要是强者不想罢手,弱者的反抗都无济于事,这就需要一个有力的第三者站出来,用大体公平的态度把没完没了的一方拉开。对于从联合国到各大国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决议、建议、劝说与压力,以色列一概未予理睬,国际社会又几乎没有迫使它稍加理睬的手段。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注入30亿美元。历数几次中东战争,只要美国叫停,以色列不敢不从;只要美国张目或纵容,以色列则百无禁忌。巴以双方由打到谈,由谈到打,这其中,美国也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

在以色列把阿拉法特围困在拉马拉的官邸,被断水断电断电话,甚至去厕所都要经过以色列士兵允许的困境下,布什却仍三番五次要求他去制止“恐怖行动”,同时再次对以方的“自卫”行动表示“理解”。

不要说整个国际社会对布什总统火上浇油之举表示不能理解,美国的一些知名人士和报刊也对此不满和担心。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抨击这是对巴以冲突的“战略无能”。国会领导人有的认为“布什总统对中东问题的反应缺乏条理”,有的要求“总统必须进一步参与”。据《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报道说,“白宫从一开始就不想在中东有所作为”。

偏袒以色列是美国的既定国策,但是不同的执政者又有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远的不说,老布什政府在海湾战争后促成了马德里和会,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了阿拉伯一方的利益。当时的国务卿贝克8个月内8下中东,并威胁取消1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迫使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作出妥协。克林顿执政时期,出于对自身在中东全面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比较积极地帮助巴以解决争端,签署了奥斯路协议,实现了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并不断有新的进展,至少是维持了中东和平进程的势头。但布什政府上台后,一改克林顿的做法,在中东政策上改“介入”为“超脱”,而此时正好持强硬政策的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于是“超脱”成为放任和纵容,使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以色列大占上风,等到被迫介入后,又对沙龙政府偏袒有加,4次邀请沙龙访美,却把阿拉法特冷落一边。

《华盛顿邮报》日前刊登了美国副总统切尼从中东返回后的一次讲话,其中有两句可谓“推心置腹”。其一是,“单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本身无法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其二是,“除了我们(美国),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在中东进行有效的斡旋。

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制止巴以冲突非不能也,而是尚未拿定主意。一旦布什政府下决心制止巴以冲突,美国拥有许多选择,其中包括向中东派遣维持和平部队。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如何动作令人拭目以待。

在胆战心惊中生活

持续了一年半的以巴暴力冲突愈演愈烈,双方深深陷入了报复与反报复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这场还看不到尽头的冲突,那些长期生活在冲突阴影下的以色列中学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以色列《国土报》日前详细报道了一些学生的看法。上月中旬,耶路撒冷里尼卡欣中学开了个有11名15至16岁的高中生参加的座谈会,学生们就在“以巴冲突”下的生活畅谈了各自的看法。

里尼卡欣中学坐落在东耶路撒冷的辛赫拉赫和巴勒斯坦居住区瓦蒂埃西库尔之间,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耶路撒冷北部的扎埃夫区。学生们每天乘公共汽车上学。上学的路上要经过3个巴勒斯坦居民点。去年曾发生了3起巴激进组织成员袭击公共汽车事件,该校曾有两名女生受伤。同学的讨论就从乘公共汽车开始。

首先发言的是奥尔,他说:“一上汽车我的手机就响了。不是我的父母,就是我的奶奶给我打电话。我奶奶每天非得看见我放学回到家后才放心。奶奶的关心给我很大的精神压力。我能理解奶奶,她是怕我出事,但我认为她有点过分了。”

家在巴控区犹太人定居点的罗依尔说:“每天早晨去上学,我都要坐上装有防弹设备的汽车经过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区。巴勒斯坦孩子常常向我们的汽车扔石头。有时他们会拦住汽车,砸汽车玻璃,我非常害怕,我妹妹更害怕。我常用自己的身体压在她身上护着她。我最害怕的是夜里,常常睡不着觉,生怕巴勒斯坦人潜入定居点袭击我们。”

高个子的斯瑞说:“我与你们不同。我不怕到处走走,也不在乎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我被打死也不要紧。但我十分害怕袭击事件会发生在我妈妈或其他亲人身上。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我的家庭会变成什么样呢?想到这些,我感到很可怕。”

看上去就有点孩子气的阿龙说:“我父母是绝对不让我上街的。为了不让我上街,他们甚至把我锁在家里,现在我也习惯了。我已经一年没有上过街了。我也不怪巴勒斯坦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占领了人家的土地。为什么我们只谈论巴勒斯坦的恐怖主义。在以色列建国以前,以色列也成立了地下组织,那难道不是恐怖活动吗?为了和平,我愿意放弃我住的地方扎埃夫区。”

赛菲说:“我认为,目前的局势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在近两三年内以巴问题会发生变化。以色列必须认识到,建立巴勒斯坦国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正如建立以色列国是犹太人的权利那样。现在的问题是在领导人身上。如果我们的领导人不一样,所有的事情也会不同。”

该校校长卡麦尔说,自从2000年9月以巴再度发生冲突以来,该校的学生一直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残酷的现实过早地降临在他们的头上。他们不敢坐车,不敢上街,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最使人担心的是,他们心理上的创伤也许一直会伴随他们成长。

拒绝参加“不义之战”

就在以色列继续围攻阿拉法特总统府,军事占领巴勒斯坦领土的同时,以色列国内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以色列士兵拒绝参加行动,并准备为此坐牢,他们认为这才是“保卫这个国家道德形象,维持生存的惟一出路”。

自从以色列征召预备役部队以来,已有400多名预备役士兵违抗政府的征召令,拒绝参加军事行动。罗恩就是拒绝应召的士兵之一,他说:“为什么我要去杀人,或者被人杀掉。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以色列预备役中尉伊塔·里巴上月29日也接到了政府的动员令,他马上就打了包裹,但不是准备去打仗,而是准备去坐牢。他收拾好衣服,锁上了家门,来到一个军事基地,告诉他们自己所做的决定。里巴马上就被判入狱28天,关进了以色列第6军事监狱。里巴说:“我无法接受这场战争,我不能参加。这场战争是非法的,这是侵略,它将极大损害以色列的国际形象,我们只有尽早结束这场战争,才能迎来和平。”

拒绝征召的士兵对自己行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看法。里巴认为,他坐牢才是对这个国家更大的贡献。他说:“因为这是维护我们国家国际声誉和生存的惟一途径。这正是我现在应该做的。”

保安业红红火火

目前,以色列的很多行业都因巴以冲突而日显萧条,唯独保安业表现卓越,以色列的保安人员不仅待遇丰厚,而且供不应求。

随着巴以冲突升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以色列各个地方的保安公司共招募了3万人,使保安人员队伍增至21万人,比一年前增长了17%。这些保安公司多是私人企业,其中,位于特拉维夫的哈斯米拉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保安人员提供商,有员工1.8万人,在以境内设有25个分支机构。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杰克·哈尔伯林说:“现在顾客都不问雇个保安花多少钱,只问保安何时会到岗工作。”他说,前来咨询的顾客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专业,诸如“保安人员在服兵役期间是在何种部队、平时训练使用的是什么型号的手枪、过去有什么英勇经历”等等。哈尔伯林还说,过去的顾客多数是大型超市或商场,如今,很多咖啡馆、小餐馆和工厂都来雇佣保安。

哈斯米拉保安公司提供的保安人员分3类:第1类是“查包”人员,年龄在22岁到55岁之间。这些人一般站在大型超市或商场门口,在顾客进门前,打开他们携带的各式各样的包进行检查,判断是否装有武器,这些保安的月薪大约1.4万谢克尔(约合2.5万元人民币);第2类是22岁到28岁的保安人员,他们多数曾在作战部队服役,身强力壮,月薪1.5到1.7万谢克尔;第3类是私人保镖,这类人员素质最高,多数具有“007”的风范,月薪2万谢克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