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以怨结何时解

2002-04-1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 者陈克勤 我有话说

以军直升机向巴勒斯坦民宅射击


巴以结怨圣地

近来,巴以暴力冲突急剧升温,引起全世界严重忧虑。以色列以暴制暴,围困阿拉法特,重新侵占部分巴控区。国际社会对此严重忧虑,正加紧斡旋。

今天,人们当然不会简单地把这场暴力冲突归于3月27日逾越节自杀爆炸或1年半前沙龙进入清真寺等突发事件,巴以冲突有着更深的历史渊源背景。

这一方圣土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基督、伊斯兰3大宗教和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灿烂文明。据《圣经》故事传说,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约4000年前从伊拉克两河流域迁移到此(古称迦南),创立了一神教,被赐予这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这成为犹太人最基本的教义和观念。犹太人3000年前在此建国,定都耶路撒冷,后来多次遭异族屠杀驱赶。1900年前,罗马人把这块圣地改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8世纪随伊斯兰教在此兴起,他们曾和犹太人在此长期和平共处,甚至共同抗击入侵。

犹太人千年大流散,渴求有自己的国家庇护,复国成为犹太人民族解放的寄托。英国托管时,1937年曾提出3000平方公里给犹太人建国的分治方案,遭阿拉伯人拒绝。二次大战600万犹太人遭屠杀,国际舆论很同情犹太人,联合国1947年11月作出建立犹太和阿拉伯2个国家的181号决议,面积分别为1.49和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国际化。

犹太人对此欢天喜地,阿拉伯人则怒不可遏,立誓要把犹太人赶下大海。就在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建国的第二天,阿以间爆发大战。在外来势力的干预下,从此阿以厮杀半个世纪,仅大战就达5次。惨痛损失,终于使双方明白,谁也不能把对方赶下大海,武力只会加深民族怨恨,和平共处才是两个民族在这块圣地上生存的惟一选择。

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11月19日,以非凡勇气访问以色列,向犹太人首先伸出民族和解之手,揭开阿以和平之途序幕。1979年埃以签署和约。然而,他被阿拉伯世界孤立,10年后,和谈之途才被阿拉伯国家普遍接受。1991年阿以举行马德里和会,1993年巴以在白宫签署奥斯陆协议,确定了土地换和平原则,划定了巴勒斯坦在加沙和西岸建国及5年自治过渡方案。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签和约。土地换和平成为中东的历史潮流。然而,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纠纷和外来插手,阿以和解之途荆棘遍布,双方付出的血的代价不亚于战争。

和谈8年为何重返暴力

按奥斯陆协议,1999年5月4日应结束为期5年的三阶段撤军过渡自治,巴勒斯坦建国。然而,每当和平之途出现突破性进展,巴以极端派总要制造事端阻挠。暴力冲突不断,以方以保障安全为由拖延撤军,巴方顾全大局,屡次推迟宣布建国。

美国是巴以和谈主要调解人,巴方实力弱小,对以方在美国偏袒下屡屡违约,几乎从未按时、如实履行巴以协议,忍无可忍。以方则指责巴方违约进行反以宣传、走私武器、培训军队、纵容恐怖组织等。拉宾遇害后,右翼利库德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提出撤军和打击恐怖活动挂钩的“安全换和平”,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不信任。

左翼总理巴拉克上台后,积极推动和谈,提出废除第三阶段撤军的一揽子最终地位解决方案,对耶路撒冷、边界、难民等核心问题作了空前的灵活让步。但阿拉法特在2000年7月戴维营会谈中拒绝了巴拉克的方案。巴方在和谈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动起义,意在提高谈判实力。巴以都失去一次难得历史机遇。

以色列人认为,巴拉克废除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撤军,使巴方疑虑重重,来不及内外协商“消化”,担心面临一大堆条款,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妥协。如果以方继续实施过渡撤军,分步走,和谈有可能维持。巴拉克说,阿拉法特不是萨达特,也不是侯赛因,他在戴维营会谈后转向用暴力引起世界同情,试图增加谈判实力。他承认,他的和谈让步冒极大风险,最终也使他在大选中首次失利输给沙龙。

以色列右翼认为,奥斯陆协议已死亡,巴以惟有分离。左翼认为,镇压不是出路,惟有和平共处。他们总结巴拉克的失策:在双方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以方和谈让步过快、过多。以方2000年5月没和黎、叙达成协议就单方面从黎撤军,等于鼓励巴方仿效真主党走暴力对抗之途。

但阿拉法特说,他原想解决难民问题,把耶路撒冷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巴拉克坚持要解决耶城归属是一大失策。媒体透露,戴维营会谈后,当阿拉法特得知克林顿要提出裁决式方案,他抢先发动起义,迫使克林顿把方案修改为建议式。

历史上,阿以几乎每8年爆发一次战争,和平进程始终是边谈边打,和谈矛盾积累迟早要爆发。沙龙访问清真寺只是一个导火索。

百年怨结如何解

这次巴以暴力冲突是巴方的第二次“起义”。巴1987年发动反对占领的“起义”,持续了6年,促生了奥斯陆协议。这次巴起义是对和谈进展不满,初衷是提高和谈实力。然而,巴以双方实力悬殊,以军占据镇压的主动,暴力冲突给双方尤其是巴方造成的损失惨重,离建国的目标更遥远。冲突由石块升级到实枪实弹和自杀性“人体炸弹”,巴方死亡近1000人,伤2万多人,经济陷于崩溃。以方死亡近400人。更严重的是,流血冲突激化了双方的民族仇恨,严重损害了双方的信任,极大伤害了双方的左翼和平势力,给和平进程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巴以多数人认为,巴以关系5-10年内将笼罩冲突暴力阴影。

接二连三的自杀爆炸,使沙龙的强硬立场得到国内2/3民意的支持。连左翼的巴拉克也称,对巴以冲突,如果所有其他的选择都不起作用,那么除掉阿拉法特和巴政府不得不成为“最后的选择”。

以色列650万人口和18万军队,面对的是50倍人口和10倍军队的阿拉伯世界。以方战略研究报告称,冲突以来,以军力和实力在中东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以方生存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支柱均没有动摇,可以长期经受暴力冲击。然而,许多专家认为,目前巴以冲突是特殊的游击战,以军占领、巴方伤亡损害着遭恐怖袭击的以色列的道义形象,对以方有巨大的心理和舆论破坏力。

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调整中东政策,减少对巴以问题的介入。“9·11”事件后,以色列趁机以反恐为名,扩大对巴方的镇压,去年12月把阿拉法特软禁在拉马拉至今,逼迫阿拉法特加大对哈马斯、圣战、阿克萨烈士旅等极端组织的打击,“管好自己的后院”。然而,以军围困阿拉法特、重新占领部分巴控区,激起阿拉伯国家愤怒,遭世界谴责。这严重干扰美国组织全球反恐联盟扩大势力的大计,影响对宿敌伊拉克动武。

随着巴以冲突升温以及欧盟、俄罗斯的介入,欧盟再次挑战美国的主要调解人地位,欲染指美国的“中东后院”,美国不得不再次加大对巴以冲突的介入,接连派副总统、国务卿和中东特使赴中东“灭火”,防范中东局势失控、油价上涨、恐怖活动增加等威胁。

当年美国为促成埃、以和约,花费200多亿美元,带给美国的战略利益不言而喻。克林顿总统以400亿美元的难民赔偿、安全安排等承诺,才搭起戴维营和谈框架。布什上台后,宣布不承认克林顿的方案和承诺。现在,巴以冲突缺乏停火监督机制,要重建和谈框架,更未涉及巨额经援承诺,自然不会轻易停火。

沙龙联合政府受左翼和右翼的牵制,既不能一味重拳镇压,也不甘一再克制忍让,他顶住极右翼压力,采取精确报复反击,以暴制暴,武力保障安全。沙龙的和谈立场强硬,坚持先停火后谈判。左翼主张,巴以完全停火不现实,应该边谈边停。

哈马斯等巴强硬组织在冲突中扩张势力,他们在被以军分割成280块的巴区有深厚基础。哈马斯在巴区民意支持率达1/3,仅次于阿拉法特。他们声称“人体炸弹是犹太人懂得的惟一语言”。阿拉法特要顺应民心,抗击以军威慑。若没有明确成果,轻言停火,他无法向巴民众交代。

阿拉法特遭以军围困,是巴勒斯坦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也为国际社会所不容。以巴虽然尚未达成建国协议,但建立巴勒斯坦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承认。尽管沙龙对阿拉法特恶语指责,但明眼人都知道那更多是逢场做戏。

解铃还需系铃人

经历8任美国总统、10任以色列总理的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象征,是当前无可替代的巴以和谈的中流砥柱,驱逐、铲除阿拉法特对以军来说易如反掌,但这只会助长巴极端势力,激起更大的暴力反抗。阿拉法特若遭不幸,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因此,美国尽管偏袒以色列,但也警告以色列不得伤害阿拉法特。以军称,军队严格遵守不伤害阿拉法特的命令,但由于局势复杂,难以完全排除冲突中意外伤害阿拉法特的可能性。实际上,对阿拉法特人身安危威胁最大的是双方的右翼极端分子,而不是以军。埃及总统萨达特1981年遇害、以色列总理拉宾1995年身亡,凶手都是本民族右翼极端分子。

巴以开罗协议许可巴警察部队9000人,轻武器1500支。奥斯陆协议提高到3万人,实际已超过5万人,枪支4万余支。巴区平均每50人1名警察,居世界之首,美国为400:1。虽然巴以军事实力无法相比,但巴全民皆兵,以色列只靠武力无法保障安全和稳定。

虽然巴以8年和谈功亏一篑,但双方已触及核心问题,已涉及曾经认为碰不得的所有红线和禁区。巴以和谈历来打打停停,每当和谈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往往就发生恐怖袭击干扰。每当冲突事态严重,国际社会就会加大干预调停。无论闹多凶,双方还得重新收拾残局,最终还得重返和谈桌边。

现代基因化验表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血缘最近的民族,这证实了《圣经》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分别是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兄弟阋墙,两败俱伤,惟有和谈是希望之途。

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开百年怨结,需要双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勇气、智慧和更多国际调解和承诺。当务之急是,尽快解除对阿拉法特的围困,以军撤出巴控区,双方恢复安全合作控制局势,逐步建立相互信任,恢复中断的和谈。

犹太影星道格拉斯在捐建耶路撒冷哭墙边和平公园时说,“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会宽容。”为化解民族恩怨献身的前总理拉宾倒下时,胸前是染着鲜血的《和平之歌》歌篇:抬起你希望的双眼,别再用枪口瞄准;唱一首爱之歌,不要颂扬战争……

巴以暴力冲突,也在壮大着双方左翼和平队伍,这是巴以和平的希望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