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下的社饭

华夏风情
2002-04-12 来源:生活时报 孙文广 我有话说

三月的煦风,带着乡下浓绿的春情,从梦中涌来了。

乡下老家的社饭,也伴随翠绿的诗意和乡间的清纯飘来了。

难忘呵,第一次回到爱人家的乡下老家,正是三月桃花初放的绵绵细雨天,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溪水绿野的芳馨。我站在屋前小山岗上,正陶醉在大自然的绿韵里,岳父母欢喜地叫我进屋吃“社饭”。我先是一愣,继而想到了陕北的“社火”和鲁迅笔下江浙的“社戏”,那是百姓欢乐的表演,是可看不可吃的。而这乡下老家的“社饭”,真是一个谜。社饭在乡下老家有着古老的传说,它是侗寨悠久的民族文化。

乡下老家在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毗邻玉屏,四周高山连绵。传说八仙之一潇湘子的一根神笛,曾在春日失落在山岭里。于是善良的侗家人山中寻笛,个个便能歌善舞了。他们把山里的野菜采回,意为采撷了仙人的灵气,同糯米饭炒食,称谓“社饭”。作家冯英子解放前在新晃工作过,诗人柯原的家乡也在新晃,他们为这块古老的山城写了不少深情的诗文,都品尝过侗家的社饭。今日在城北的沅水畔有一修葺的镇江阁,传说是为纪念唐代诗仙李太白所建。当年太白流放夜郎,住在新晃,新晃也是夜郎所属地。并与被贬在湘西的诗圣王昌龄有过诗交。诗曰:“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见夜郎之地,当年人少蛮荒。传说贫穷的山民吃了社饭,有了春天的灵气,便把一年的美好寄托在春天勤作的日子里了。一个地方民族的希望,一个古老的文化,就这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了。

侗家的社饭成了山民和小城人永远的阳光,成了侗家外出游子一曲思乡的回忆。不是么,新晃曾留下过红军的足迹。新晃去海外的创业者不忘社饭的乡情。当我面临岳母端来的一碗社饭时,惊呼真美、真香。岳母乐呵呵地说:“吃了社饭有力气工作。”岳父笑着解释:“一年四季在于春,三月的社饭布谷声。”原来,侗家人视“社”为“射”,吃“射饭”的日子是农历三月三,也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刻。虽然山寨的阳光里还有一丝冬日的寒冷,但在布谷鸟催耕的歌声里,人们便去大自然采青,从绿野的山岗溪边,扯回早春的翠绿:野葫葱、蒿叶和盛开小花的野菜,配上花生米、柴熏腊肉丁、豆腐干等等,然后同蒸熟的糯米饭一起拌合,放入铁锅里用山茶油翻炒。五彩缤纷的社饭飘逸着春天大自然的芳香,迎来了春潮,吃了社饭把蓄足的力量一齐“射”向田园,去奋力地耕耘、播种。

乡下老家的春意正浓,布谷鸟催耕的社饭正是迎接春潮的第一餐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