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问歌手大奖赛

2002-08-09 来源:生活时报 萧燕 我有话说

第十届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似乎比以往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歌曲创作、演唱、音乐评论、录音师各方高手哗啦啦在评委台上坐了一大片,每天请的评论嘉宾也都是音乐界频频亮相的公众人物,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是中国音乐人才集中展示的地方。于是这里产生的观点、评判标准、审美取向,自然代表着中国音乐界的权威性。因此,拿一个国家最高歌唱赛事的眼光来审视专业加业余20几场的比赛,忍不住提出一些颇为业余的疑问,但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问是谁淹没了“民族唱法”的个性?

中国的民族唱法,除少数仍保留着原始的嗓子,天生会唱歌的几个人外,大多数是民族唱法的所谓学院派,或者说是中国制造,即民歌的嗓子加上借鉴一些西洋的发声方法,听上去有些不伦不类,有的人干脆有些接近美声。上个世纪,人们曾经醉心于郭兰英、王昆、邓玉华、王玉珍、郭颂,因为他们每人都是自己,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包括了声音条件、声音特色、感情表达方式、台风等各个方面,似乎是没有人可以模仿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准彭丽媛、许许多多的准张也,许许多多的准宋祖英……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师爷教的千篇一律,还是无形中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郭兰英评委语重心长地对参赛歌手说:你们的嗓子真好,可是你们还是不会唱。请问谁解其中意?

二问“通俗唱法”果真不要嗓子?

窃以为本届大赛最高水平要数业余组的通俗唱法,最差的要数专业组的通俗唱法。为什么?因为专业组的通俗唱法歌手均没有突出的声音实力。而业余组的选手们恰恰表现了不俗的声音实力,可惜她们反倒是“业余”。这种现象反映了近年来通俗歌坛一种倾向,不重声音,重包装、形式等等表面的东西。像刘欢、韦唯、李娜这种实力派歌手越来越成稀有产品,长得漂亮,服装怪异,唱起歌来哼哼唧唧,听不出所以然的所谓“歌手”,甚至“天王”“歌后”漫天飞舞。并非我们不懂所谓“偶像派”,只是电视歌手大奖赛这样的赛事,恐怕是要赛出艺术实力而非评比偶像的吧?

三问“组合”的魅力在何方?

组合的出现,为上届和本届大赛增色不少。但是组合的魅力到底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并非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技术全面”,可以形成声音的互补。弦乐四重奏的魅力和提琴独奏的魅力正是独唱与组合的区别。独唱演员无法完成的美妙和声,通过两个人或三四个人演绎出来,这是组合本质的优势。我们知道的美声组合“八只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组合,特别是通俗唱法的组合是否注意到了这个本质性的优势了呢?除了“迷彩组合”,别人还没有在这方面留下深刻印象。

如此这般的问题,还可以提上一连串:美声歌手为什么参赛时不可以演唱外国歌剧?既然是人家的唱法,唱人家的歌还有什么羞羞答答?创作歌曲除了“祖国”这个主题,还有没有其他的创作角度?年轻评委的表情为什么特别丰富?那些综合素质题,面带不屑者都能答得上来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