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人房子越住越大 “家”越来越小

2002-08-13 来源:生活时报 伟信 我有话说

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舒适温暖的巢穴,是躲避人生风浪的避风港。但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家,正受到现代社会“工作中心”文化的挑战。

家是什么地方?

在21世纪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将人们从繁琐的办公室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又为把人们束缚进“家庭办公室”创造了条件,不断蚕食着人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生活。

美国目前大约有3000万人通过电脑网络在家上班。提倡在家上班的人认为在家工作好处很多,诸如不必在上下班路上浪费时间,还可以节省汽油费和修车费。有些雇主也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公司一大笔开支。还有很多人是将办公室永远干不完的工作带回家,将家庭变成了办公室的无限延伸。

美国记者兼作家玛琪·杰克逊在她的新书中反思了家的含义。她认为,传统意义上作为人生庇护所的家正在受到“工作中心”文化的威胁。家已被重新定义为以工作为主导的生存方式的大本营。在这样的“家”里,你没有充足的时间享受亲情,或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她将家比喻成火车站,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人们生活飘泊不定,没有归属。杰克逊说:“我们需要一个锚地。”

“工作中心”文化使家庭成员没有时间烹饪、清洁和做家务,人们因而将这些工作“外包”——雇佣清洁工、园丁和管家,并且常常叫外卖。而这些服务在让你备感方便之时,却使你更脱离了家庭生活。

社会观察家们在“9·11”事件以前就开始了对家的反思,“9·11”后人们寻求庇护所和向往家庭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房子越住越大“家”越来越小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美国家庭生活专家预测,有3种趋势将影响21世纪家庭生活状态:一是工作融入了家庭生活领域;二是人们被过多的物质占有,成了财物的奴隶;三是房子越住越大,家越来越小。1985年以来,美单栋住房的面积增加了24%,新建房屋达到了205平方米。与住房增大同时而来的是家庭的缩小,据美国人口统计局数字,平均家庭人口已从1950年的3.4人下降到2000年的2.6人。

尽管美国新建大号住房的销售额不断攀升,但这也许更说明人们追求地位符号而非实际需要。据7月份《拓顿新闻》调查显示,只有10%的被访者说他们需要更多生活空间。就连一些房地产经销商也不明白,为什么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要买带4个卧室的房子。可能的答案是,人们担心将来卖房时小房子不好卖。

消费文化是根源

时下盛行的消费文化是人与家日益分离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文化反复重复的一个信号就是:买、获得、积累。美国建筑师萨拉·苏桑卡用恶性循环来描述这一过程:人们需要买更大的房子因为他们占有的东西太多,这就要求他们更勤奋地工作、挣更多的钱,有了钱又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然后房子又不够大了。这不是人在享受生活,而是物质在享受人。

个人事务顾问辛迪·格拉文斯基著有《与生活中的物质和平相处》一书,她在书中尖锐地指出:“人类不能自拔的癖好就是拥有物质的欲望。”谈到物质对人生活的副作用时,她列举了多个夫妇因不能舍财而婚姻破裂、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财产纠纷而反目的事例。她还见过有人多年家里没有来过一个客人,因为家里东西实在太凌乱不堪,主人无颜在家待客。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为保持一切整洁完美,在擦洗清洁上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花了太多的时间,也疏远了家人和亲朋。

不妨试试“蚕式生活”

20年前,未来学家费斯·波普可恩杜撰出一个新词“蚕式生活”,她给这个词的释义是“闭门独处是人们逃避外界严酷和不可知现实的需要”。家就是“蚕室”,家就是庇护所。然而,现代人究竟应该如何保有这个家、如何寻求生活各个层面的平衡呢?

由于很多现代人喜欢而且也需要在家里做一部分工作,所以没有必要将与工作相关的科技用品从家庭一概驱逐出去。人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划定一定的界限,使家和个人生活平衡协调。具体来说,有人建议用空间划限,即不在卧室放置电脑和其他与办公有关的物品;还有人建议用时间划限,比如每晚6-8点的晚餐时间内不工作,营造一个完全的家庭乐园。

放弃过高物质追求,过俭朴生活是回归家庭的一个有效方法。近年美国简朴生活的倡导者一直在传播“削减开支,简单是美,解放自我”的观念。很多人也意识到无休止地追求金钱使他们没有时间享受财富和亲情,开始摒弃快节奏的工作狂生活方式,而追求低需要和低压力的生活。我们是否也应抽身退步,扪心自问:“是什么让我无法过得心满意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