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种危险的医疗消费

关注健康
2002-08-13 来源:生活时报 梁斌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一些患病人群为了省钱和省事,怕上医院治疗麻烦,而想方设法自行治疗,结果导致小病治成大病,大病变成重病。在这些治疗过程中,存在4种最明显、最常见的医疗消费错误观念,也是最危险的医疗消费。

家庭药箱当“医院”

在人们日益注重保健的今天,家庭药箱成了许多家庭的必备之需。然而,有一些家庭却把家庭药箱当成了“医院”,他们一旦觉得有病或不舒服时,就到家庭药箱中去找药,然后自行服用,并不去医院就诊。这实际上是一大失误。

只依靠家庭药箱,自己当医生,将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一是由于病人只是根据表面病状盲目服药,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真正的病症被忽视,往往造成小病变成大病;二是人们在服用家庭药箱中的药时,往往忽视查看其有效期,一不小心服了过期药品,从而留下后患;三是患者在家庭药箱中找药时,大都是按药品说明书而用,而事实上,一些药尽管有某种功能,但却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对某些人是不适合的,有时甚至由于服用不当而加重病情。

轻重都到药店“治”

一些患者无论病轻病重,都到药店买药,自己进行治疗。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药品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前者患者可以自己到药店购买,处方药只能到医院由医生开出处方后才能购买。而在一些不正规的药店里,患者在买药时,大多是询问卖药者,一般而言,卖药者并非专业医师,只是药剂师,有的甚至什么也不是。而对患者的求购,他们为了做成生意,哪怕没有对症的药,也会推荐功效相似的药,而且根本就不管有没有处方,再加上少数药店经营者为了获取暴利出售假冒伪劣,甚至过期药品,而患者对这些药并没有鉴别力,一旦服用了这种药,后患无穷。此外,少数保健品公司为了推销其产品,往往与一些药店的坐堂医生合谋坑害消费者,让他们向患者引荐那些并没有治疗功能的保健品,而患者对坐堂医生之言往往深信不疑,结果花了冤枉钱买了一大堆不管用的药,而且有可能延误病情。

书本偏方当“良药”

由于百姓保健意识的加强,生活服务类书籍开始走俏,一些出版商也盯住这一领域,纷纷出版一些医疗保健服务类书籍。在这些书籍中,往往都有一些所谓的偏方。但这种用书本上的偏方治病的举动,如果不经过医生的指导,而擅自进行,将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首先是一些所谓的偏方并非真正的偏方,说不准是一些人随便从哪抄来的,如果根据这些“偏方”去治病,后患无穷;其次,一些偏方也许有它的疗效,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按常规看病,要对症下药,一旦以这些偏方治疗,成功率往往低,而危险性大;另外,时下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为了推销其药品,往往假造一些所谓的偏方,其实是以偏方为药品推销开路。

街头游医当“良医”

在农村,一些人往往相信“游医”,这是因为治病心切,而且也图个方便。但把治疗权交给“游医”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游医”治了病就走人,出了医疗事故,往往投诉无门;“游医”并没有行医资格,并不具有诊病的能力,向这样的人求医,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游医”由于是遍走四方条件差,其医疗器械大都难以彻底消毒,这样往往会导致交叉感染,说不准没病治成有病,小病治成大病。

这样看来,有病最好还是上医院诊治一下最好,盲目自行医治,常常酿成大错,让人悔之不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