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代豪迈战将冯玉祥

2002-11-12 来源:生活时报 吴志菲 我有话说

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亲历、主持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滦州起义、推翻袁世凯、挫败张勋复辟、驱逐末代皇帝、誓师北伐、邀请孙中山北上、五原誓师等等;即使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与这位“民主斗士”有关的轶闻旧事。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从光绪、宣统至蒋介石)的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军阀黑暗统治中出现的一位难得的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历史人物。

他不仅是一员豪迈的战将,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对家人的爱与对祖国的爱同样炽热。今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廿十六)是冯玉祥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他与李德全(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的长女冯理达深切地缅怀了自己的父亲。

(一)将相本无种寒门出英才

冯玉祥将军原籍安徽巢县,生于河北保定。其父冯有茂原是位泥水匠,为逃避兵役来到一个偏僻村落为地主当雇工。地主家有两个少爷,老地主为了光耀门第,请来一位武艺人教儿子练武。冯有茂天生好学,常去武场讨教两手。考期到了,老地主叫冯有茂带两个少爷前去应考,结果,两个少爷连射三箭无一中的。这时冯有茂冒昧上前试手,竟连中三元,从而考取武庠,继而投身淮军。

其实,冯玉祥原本叫“冯基善”,“冯玉祥”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11岁时,母亲去世了,当时父亲冯有茂在保定府五营练军当兵。这个地方实行父缺子补。父亲没退伍,儿子自然不能补缺。但由于冯家生活拮据,家人都希望冯玉祥补上,多挣几两银子。这时营中恰巧出现了缺额,一位姓苗的管带是冯有茂的好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提出:“这次补冯大老爷的儿子吧!”旁人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这一问,姓苗的管带愣住了,他也不知道。接着那人就说:“让我问问去。”姓苗的管带生怕他一去问,耽搁了时间,缺额被别人抢去,灵机一动便说:“别问了,我知道。”于是,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这样,读书郎冯玉祥辍学进了军营,成了一名少年军人。

初到军营没几年,冯玉祥得了一个绰号“外国点心”。一次,父亲意外受伤,冯玉祥希望多挣一点银子送老父解甲归田,便下决心当一名替教官喊操的“教习”。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站在操场上大喊“立正”、“稍息”、“托枪”,日复一日,风雨无阻,一喊就是4年。他的“喊”功练好了,却得罪了那些睡懒觉的人。于是,他们便给冯玉祥起了一个绰号叫“外国点心”,意思是说他如此卖命,迟早会被洋鬼子打死。但冯玉祥丝毫不以为然,反而特意刻了一枚“外国点心”的图章保存起来,以后给人写字时常盖上这枚图章。

冯玉祥还有一个外号叫“基督将军”,这个外号来源于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时冯玉祥的部队驻守河北保定,他亲眼看到保定天主教堂的外国传教士全部被逮捕杀害,其中一位女传教士在行刑前要求只杀她一个而放了别人。她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使冯玉祥深受感动。1013年,冯玉祥任京卫军团长时,常到崇文门教堂听讲基督教义,被基督“博爱”所打动,遂于两年后由牧师为其施洗入教。后来,他又为其部下进行领洗盛典。直到“五卅运动”后,冯玉祥看到帝国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悲惨景象,终于认清了帝国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愤然与基督教彻底决裂。

冯玉祥将军功勋卓著、高风亮节。1935年,国民政府授予他陆军一级上将军衔。但冯玉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一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做了高官后仍厌恶“朱门酒肉臭”的军阀作风。他在部队与士兵一起劳动,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同洗一个澡堂,和战士一起训练,真正做到了官兵平等,被誉为“平民将军”。有一次吴佩孚做五十大寿,将领们纷纷送厚礼,当时冯玉祥还是他的手下部将,却只送了他一坛清水。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坚持不抗日,由于冯玉祥坚持抗日大业而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先后在1932年3月至10月和1933年8月至1935年秋,两次含愤客居泰山。有一次他到蒋介石官邸去,大白天手持点燃的灯笼,见旁人奇怪,他便解释说,“太黑暗了!太黑暗了!”

在重庆时,冯家住在陈家桥,因为那里达官显贵太多,谁也不敢去查户口和收捐税,街区的保长无人敢当。冯玉祥自告奋勇,被称为“重庆最尽责的保长”。

(二)英雄有真爱佳偶自天成

1923年,冯玉祥原配夫人刘德贞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留下两个儿子:冯洪国、冯洪志;三个女儿:冯弗能、冯弗伐、冯弗矜。中年丧妻,子女还未成人,冯玉祥需要重新建立家庭。由于他握有重兵,位高权重,因此想和他攀亲的也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中最显赫的是陆军大元帅曹锟。一天,曹锟派副官来到冯玉祥的陆军检阅使署,说,大帅认为您为人倜傥,带兵有方,前途无量,想与您结亲。

冯玉祥从骨子里看不起曹锟,一听曹的副官来说媒,直倒胃口。但他又不好明拒,只得对来人说:我是个穷小子出身,大帅厚爱令我受宠若惊,如大帅千金不嫌弃,过门后须做到三条,第一,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第二,会纺纱织布;第三,精心抚养前房子女。这三条曹家小姐是当然无法接受的,好事自然告吹。冯玉祥不肯攀龙附凤,拒绝曹锟提亲的事,在部属中传为美谈。

生于1896年的李德全也是穷苦出身,父亲是一位牧民,从草原逃荒到了通州。李德全长大后,父母省吃俭用供她读书。1911年,她考入北平贝满女中。1915年进入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贝满女中任教,并任青年会总干事,是个豪爽、泼辣、刚毅、质朴的女子。冯玉祥在一次基督教青年集会上看到李德全发表演说,对她那出众的口才、率真的性格一见倾心。于是,他委托部下、李德全的堂姐夫妇当“红娘”。

那时李德全已经是28岁的老姑娘了,还没有出嫁的意思。这天,堂姐怕妹妹不同意,故意对她说:“妹妹,有个大兵请我们吃饭,你敢不敢陪我们去?”李德全很仗义地说:“大兵也不是三头六臂,还能吃人?怕什么!我陪你们去。”两人见面后,谈得十分投机。这次被精心安排的“接触”,成就了两人一段美好姻缘。1924年2月19日,冯玉祥与李德全在南苑举行婚礼。婚礼不落俗套,新娘穿蓝色棉布大褂,头戴白纱。没有丰盛的酒宴,待客的是家常饭菜。婚后次日一早,李德全即陪冯玉祥骑马来操场观操,全体官兵欢呼雀跃。

婚后,李德全问冯玉祥为什么喜欢她,冯玉祥毫不犹豫地说:“我看你天真直率!”冯玉祥反问李德全,你为什么嫁给我。李德全回答:“是上帝怕你不为民办事,派我来监督你的。”夫妻问答珠联壁合,一时被传为佳话。

李德全用宽容和爱心为冯玉祥挑起家庭的重担,精心照顾好已故夫人留下的孩子们。她总穿蓝布大褂,不施脂粉;吃的是粗茶淡饭,安于简朴的生活,作风与当时的官太太、阔小姐全然不同。他们夫妇生了五个子女:女儿理达、颖达、晓达,儿子洪光、洪达。儿子洪光1927年在上海走失,后来再也没有找到。

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以“考察水利”为借口把冯玉祥派到美国。携家眷到达美国后,看到国内战乱愈演愈烈,冯玉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痛斥蒋介石独裁统治,呼吁美国政府和人民停止对蒋介石的军事援助。次年他与中共在纽约的组织及一些爱国人士、爱国侨胞共同组织成立“和平民主联盟”,高举反蒋独裁旗帜,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正义主张。蒋介石随即开除了冯玉祥的党籍,吊销了他的护照,并把冯玉祥的随行人员全部调遣回国,迫使冯玉祥一家在美国过着流亡生活。

1948年7月,冯玉祥一家乘坐苏联“胜利号”绕道苏联回国。9月1日下午两点多钟,客轮正航行在黑海上,冯玉祥夫妇正在给颖达、晓达讲述他们访问苏联的情景,灾难突然降临。一股浓烟冲进他们夫妇敞开的特舱,冯玉祥夫妇先后冲出舱门,但随后又昏倒在舱内。经过子女抢救,李德全死里逃生,一代名将冯玉祥却与世长辞。

李德全几天之内头发全白了。但她很快挺起胸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召唤下,毅然抱着丈夫的骨灰盒,携儿带女回到祖国已经解放了的东北地区。到了哈尔滨,她立即在电台发表声明,号召西北军官兵弃暗投明,在前线起义,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为蒋介石挑起的罪恶内战卖命了。1949年2月,李德全回到久别的北京,把冯玉祥的遗产全部交给国家,还把冯玉祥的28箱珍贵资料全部交给了档案馆。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共和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后来,她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成为新中国卫生、体育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

(三)将门出虎子家风毓俊秀

冯玉祥对子女要求甚严,曾无数次嘱咐儿女们:“要自爱,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他生前留下的遗嘱也曾表示“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对严父的谆谆教导,冯理达始终铭记在心。

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技能,冯玉祥将军制定家规:男孩子必须学会缝衣服、织毛活;女孩子必须学会开汽车。家务劳动由孩子分工来做,每人一周轮流做饭。孩子们每当轮到自己做饭时,都亲自下厨掌勺献艺,妈妈在旁边打下手。冯理达还记得父亲有一则日记这样写道:“理达昨天回家来,回来一次是很不容易的,今天收拾屋子、洗衣服、洗家伙、做饭,样样事情都添帮手。”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冯家几个兄弟姐妹都很要强、能干,后来都很有出息。

大哥冯洪国是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曾在父亲的部下领军。他严于律己,一直带领部队战斗在抗日前线,与张自忠、吉鸿昌等将军们一道为国效忠。冯洪国青年时代就读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曾发表声明,谴责冯玉祥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倒退行为。

二哥冯洪志和蒋经国在留苏时是同学,二人以兄弟相称。他曾给蒋经国及李登辉写过信,希望台湾当局当机立断,与大陆开诚谈判,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他现在定居美国,仍表现出一个炎黄子孙精忠报国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小弟冯洪达自幼从父亲那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在父亲逝世后,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1953年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海军建设事业。1990年1月,他被任命为海军北海舰队少将副司令员。“1993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北海舰队少将副司令员的冯洪达病逝了,年仅62岁。

从美国回来后,妹妹冯颖达又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在苏联她始终体弱多病,还患了结核症。次年,周恩来总理访苏时,把她带回国内养病。康复后,进北京农业大学学习。自1956年始,颖达一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解放后妈妈李德全工作繁忙,颖达精心照料着母亲的生活和身体。

冯晓达是父亲冯玉祥将军和母亲李德全最小的女儿,深得父母疼爱。她在黑海海难中不幸与父亲同时遇难。

冯理达简介

冯理达,安徽巢县人,著名免疫学专家。192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海军总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等职,出任过中国气功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妇联执行委员。现为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主任,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