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闲话编辑

2002-11-22 来源:生活时报 李思清 我有话说

我的职业是编辑,供职于一家在圈内颇有影响的某大型文学期刊。相熟不相熟的人,但逢小邂逅、大聚会,或因某种机缘而有幸初识,总会被问到职业。圈子里的朋友倒还好说,不管他们对你的工作意见如何,总会有个反应——譬如“办得不错”、“听说过”、“挺喜欢看的”、“又发表了谁的作品”、“没劲”之类。如果这个人离文学圈子远一些的话,那就有意思了。说是“编辑”,他还有点明白。再说到“某某刊”,他就会问你,“某某刊?干什么的?”“没听说过,有《故事会》好看吗?”有一次,一位刚考大学的学生到我家里玩,看到我书橱中的刊物合订本好奇地问我,“某某刊,这是什么玩意儿?”这样的情形,在我到县级城市及县级以下的乡镇、农村访亲会友时尤其常见。

为了避免麻烦,后来再有圈子以外的人问及职业时,我只说我是“作协”的。因为刊物是省作协主办的,我的人事关系属于作协,这样说并无不妥,但有趣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前不久,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到小县城内的一家影楼里玩,有位挺风趣、可爱的年轻摄影师问到了我的职业。他问,“你做什么工作?”我说我是“作协”的。他愣了愣,“做鞋的?”“在哪里做鞋?”从他的反应上我明白他把“作协”理解成了“做鞋”。

其实我所从事的编辑工作与“做鞋”有异曲同工之处。哪篇稿件可以用作“鞋底”,哪篇可以作“鞋帮”,哪篇可以作“鞋带”,如此等等,都是费心费神的事情,自然少不了一番推敲甄别、修补勾连的工夫。“鞋底”要厚实,“鞋帮”要好看,“鞋带”也要有它的惹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一份受读者欢迎的刊物,才能做出一双既美观又耐穿的“鞋子”。

编辑们“做鞋”固然辛苦,而为“做鞋”提供原材料的作家同样辛苦。虽然同样辛苦,但辛苦之后的回报却不是等额的。作家们发表作品有名有利,即使是无名作者,经过编辑的扶持,也往往能够一举成名。而编辑们,则常常是花下的春泥,以温暖、湿润的心地,去发现和培育新的苗木。虽勤勉不息,但终究默默无闻者多,声名显赫者少。在做了一辈子编辑工作后,一位老编辑就曾感慨自己选错了道路,说要是做作家就好了。

当然编辑也有编辑的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编发的稿件受到关注,甚至获了大奖,就会由衷地感到高兴。那些懂艺术的、又有责任心的编辑,常常能赢得作家们的尊重。不过也有一些作家,自以为有了一些名气,不把编辑放在眼里。他们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连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准则都弃之脑后,这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时编辑给这些小有名气的作家写信约稿,就常常连个回音都没有。知名度稍高一些的大作家,这种情况尤其普遍。作者向编辑投稿,也常常会有类似的遭遇。这或许正应了那句老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看起来,编辑约稿跟作者投稿一样,都会有形形色色的遭遇,都会有不少让人捉摸不透的事情。

不论是做作家还是做编辑,大家都是整个社会链条中的一环。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可避免地得到过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支持。成功的编辑懂得尊重任何一位作者,不管他知名还是不知名。优秀的作家同样懂得尊重每一位编辑。不论他是大刊物的编辑,还是小刊物的编辑;也不论他是主编,还是普通的编辑。“做鞋”难,做人更难。“鞋”做得好,不如人做得好。如果既做得好“鞋”,又做得好人,那就算得上是相当优秀的编辑了。道理一样的,只有那些既写得好文、又做得好人的作家,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家。在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优秀的作家和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