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康由来

2003-02-11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为了深入宣传十六大精神,本报与重庆市广播电视局所属9个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同时联动,推出《感受小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型系列报道》。本报从今日起开始刊载此系列报道。

浩瀚宇宙,无限时空。

从巴尔干半岛到恒河平原,从地中海沿岸到黄河之滨,几乎同时诞生了东、西方几大文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犹太—希伯来先知、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廷湘:在世界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古代和近代都曾产生过一些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西方社会产生了托马斯·摩尔道、欧文、福利依、圣西门。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理想的都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制、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享受社会平等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所谓空想共产主义。他们跟科学共产主义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没有实现大同理想的科学道路,完全是一个空想。只是一个目标,不可能实现。

在20世纪末,美国《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人民年鉴后册》列举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东方只有一人——孔子,并且其名在两书中均居首位。

2500年前,孔子就以极高的智慧领悟到了世界的创造大法和真正的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现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管维良:据我所知,关于“小康”的词汇,来自于《礼记·礼遇篇》。它是战国末期孔子的后人门徒所编辑的关于礼的方面的书,其中引证孔子一段话里面提到了“小康”两个字。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廷湘:孔子的大同理想主要是指原始共产主义,他在《礼记》中描写到的、“大道之行”与“天下为公”的那种大同理想是指三代以前,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那是没有私产、人人都只讲奉献没有私利的理想社会。那么三代以后就有了私产,有了私产以后,孔子认为,“文武周公”他们做得很好的就称为小康。

从《诗经·硕鼠》中华夏先民对“乐土”的衷心向往,到道家学派开山祖师李聃的“小国寡民”;从东晋文豪陶渊明“怡然自乐”的“桃乡”,到清代文人李汝珍在《镜花缘》里心仪神游的“君子国”、“大人国”;几千年来,中国的智者诗人才士描摹的理想世界,何其虚幻飘渺,亦真亦幻,却永远令后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从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建立春秋霸业的一代名相管仲,到以儒家“爱民”、“与民同利”和“平天下”为己任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与清廷开明派促成的戊戌变法;几千年来,中国多少帝王将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实现理想世界,殚精竭虑,蹈砺奋发,其中文韬武略,青灯黄卷,口诛笔伐,刀光剑影,留下无数故事,无数遗恨!

从揭竿而起、赢粮景从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从“均田免税”、“割富济贫”的李自成“大顺”政权,到“天下一家、安享太平”的太平天国……几千年来,为平等、公正、富足、美满的大同社会,炎黄子孙的一代代先驱付出了艰辛而又沉痛的代价,这也是中国人卓然立足于世,并对人类可资奉献的珍贵礼物!

在华夏大地上和中华传统中,实现“大同”理想的奋斗,教训多于经验,失败胜于成功,虚妄超过事实。

当欧风美雨里挟着“坚船利炮”呼啸向东而来时,中国不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大同”理想,不仅离这一梦想渐行渐远,而且风雨如晦,日薄西山,内忧外患。但是,中国人的大同理想并未断绝,实现大同理想的奋斗正在中国大地重新开始。

问: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次的、可以说是历历在目的农民起义都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他们的不成功有没有他们的必然性?

管教授:有它的必然性。首先领导起义的农民领袖,他们本身不是先进阶级。同时,他们也不可能建立像共产党这样的革命的政党。

问:应该说,现在我们的国人已经真正感受到了小康,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那么我们现在所达到的这个“小康”和古代的“小康”有什么关联吗?

管教授:有联系。古代先人提出小康,比如说孔子、孟子,他们对自己认为的那个小康社会,特别是孔子,还是比较向往的。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孟子说得很清楚。比如说一个家庭,他有一百亩土地,有五亩土地是建房子的地方。只要勤恳地劳动都有饭吃,而且年纪大了还可以不劳动,还可以吃肉。我们现在提的小康社会,首先也是老百姓的生活要得到很大的提高。像现在这样,不仅是温饱问题,而且还要向更高一级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