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恐慌比“非典”更可怕

2003-04-0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蒋理 我有话说

近期粤、港一带闹得沸沸扬扬的非典型性肺炎,让许多人谈“非”色变。尽管卫生部门一再声明:非典型性肺炎是常见病,也并不难治疗。但据记者观察和采访,北京一些药店的板蓝根等预防性药品销量非常大,同时许多店铺的口罩等用品也出现了脱销。这些情况都在说明,一种恐慌的心理正在市民中悄悄抬头。就恐慌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陈伟副主任。

盲目恐慌比疾病更可怕

据陈主任介绍,恐慌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包括年龄恐慌,职业恐慌,疾病恐慌等等。它在不同的前提下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人们对造成恐惧的东西非常了解,恐慌心理会促使人们最快选择合理的应对方式。但如果人们只是盲目恐慌,则往往会得到不好的结果。目前出现的就是一种疾病恐慌。

陈主任认为,目前出现的非典型性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市民对疾病并不很了解,并且表现出来比较盲目的恐慌。因为恐慌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它会让人对生活中的许多正常的现象表现出猜忌和疑虑。会比较盲目地主观地采取各种手段来回应这种恐慌,而在这些手段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后,会更加重、强化这种心理暗示,形成恶性循环。而更为危险的是,这种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也会影响生活质量,随时以为自己即将死亡,这样极有可能导致人体的免疫力的下降,让疾病有机可乘。

莫让盲目恐慌任意蔓延

盲目恐慌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一个人在感到恐慌之后往往会将这种恐慌无意识地向他人的身上转移。这样就造成了恐慌的蔓延。广州,香港等地出现的哄抢板蓝根、白醋等举动就是恐慌蔓延所造成的一种病态反应。对此,我们应尽量避免对疾病的盲目讨论,因为这种没有权威性、没有科学性的讨论,不仅会让恐慌心理传染给更多人,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着自己的恐慌。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陈伟主任说,非典型性肺炎的传染性并不是特别的强,但由它所引起的盲目恐慌的传染性却是非常强。

如何克服盲目恐慌

陈伟认为,面对疾病,我们最重要的并不是去了解它的危害,而是应该了解它的具体的传播途径和它的传染性的强弱。而且,这个了解必须是通过有关的权威部门获得的,一定要杜绝谣言,杜绝以讹传讹。同时,我们一定要在平时注意通过锻炼身体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注意饮食、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在疾病面前才能表现得比较从容。面对疾病,我们应该警惕,但决不能盲目恐慌。面对生命,我们应该热爱,决不能胆战心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