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SARS一线: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志愿者

2003-07-01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王景轩 本报记者 张格华 我有话说

刘铁锁(左)和他的二哥刘铁球(右)


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在SARS一线,有一群不为人知的默默无闻的人——“抗非”志愿者。

他们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大学生、工人、职员,

然而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却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

能给患者带来快乐

我特高兴

受访志愿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4班张战

4月下旬学校停课,我被迫回到家里。当时我从电视里看到医护工作者特别是护士穿着笨笨的隔离服在病房里忙碌的身影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萌发了到SARS一线志愿工作的想法。

我通过114台查到宣武医院的电话。在我的一再请求下,宣武医院终于接受了我。

我主要负责收集8层楼十几个病房的生活垃圾,另加清扫病房里的厕所、桌子、窗台、地板等,每天打扫两遍。若是平常,这些工作对于我这个1.79米的大小伙子来说根本不费什么力气,然而,当我穿上四层防护服、手套、帽子、脚套时,那种笨拙之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每到此时,我就对医生和护士更增添了一份敬佩之情。毕竟,我只是做了一些体力活,而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救治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在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因为SARS的猖獗,“非典”患者绝大部分既恐惧又自卑,为了帮他们树立信心,工作之余,我常常主动找他们聊天。

我印象较深的是复兴医院的两名护士,因为“非典”较为严重,一度心情郁闷、非常消极。慢慢地,她们和我越来越熟了,心情也逐渐开朗了。一天,她们俩正在猜测我的长相时,刚好看到了《人民日报》上志愿者的照片,虽然口罩、护目镜遮住了我的模样,但凭着一个多星期的接触,她们一下子就猜对了。那天,她们笑了。之后,每天早上6点钟,只要我一踏入8层楼,准能看到她们微笑着站在门口向我问好。能给她们带来快乐,我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还有一名出版社的编辑,在长辛店医院治疗,本来快出院,结果病情反复,被转到宣武医院。当时他情绪低沉到了极点,对自己的病也有些绝望了。我了解情况后,每天坚持和他聊天。我说:“我每天为你们服务,就是为了让你们早日康复,你一定要树立信心,你一定会康复的。我和他约定,如果我不当班,我们就互发短信问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明显好转。他说,他很感动,他要坚强,直到出院。目前那名编辑已经转到地坛医院,一直到现在我手机里仍保留着他的短信,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络。

说真的,在医院里,我每天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尽管我只是做着最平凡不过的事,但是我心里特高兴,因为我能给SARS患者带来快乐、带来希望、带来健康。

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我很激动

受访志愿者:北京市通用机电修理厂职员刘铁球

宣武医院,很多人都知道刘家四兄弟争当志愿者的故事。在医院宣传科工作人员褚小明的帮助下,记者接通了刘家老二刘铁球的电话。

我和四弟5月26日进入一线,直到6月17日才撤出医院进行隔离。我的任务是给复用的隔离服打包,然后再放入蒸汽消毒锅里面消毒。

说实在的,刚到医院工作的那几天,是人最难受的时候。穿上4层防护服,不活动人都不能正常呼吸,憋得难受,更不用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了。可那时刚好赶上医院发热门诊取消,衣物消毒的工作量非常大。也许你不相信,有一天,仅到中午12点,我们就消毒了22锅。

那段日子,我感受特深。尽管大家都穿着隔离服,谁也看不清谁,但无论谁有什么事,如衣服开了、干不动活等,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帮一把。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医患分别时的场景。由于我们的工作在隔离区室外进行,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康复的患者出院时和医护人员恋恋不舍的情形。每当我看到康复者激动地向医生护士献花时,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我觉得,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真切,那么自然。

真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段非常的日子。

三尺炉台就是我们“抗非”的战场

受访者:北京国际饭店厨师李航

4月25日,北京组织一批厨师到小汤山医院服务。我报了名。

我们5个厨师作为首旅集团派出的厨师队伍,肩负着小汤山800多名病人及100多名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膳食工作。对出学校就进入五星级饭店工作的我来说,用艰苦来形容这里一点也不夸张,6个人一间屋上下铺,不能每天洗澡……工作极其繁重。

每天5:15就得到达工作岗位,一天工作大约十五六个小时,800多名患者各有不同的口味需求,每日的菜点既要达到营养卫生又要突出变化。一些患者用餐无规律,选择了食品又不吃,临时要求更换菜点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饭店这一行业,分工十分明确,比如我平时在饭店就是炒菜,但是在这里,不仅要烧好菜,每餐还要装近千盒的盒饭,每天负责约5吨左右食品原材料的装卸。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个师傅楞是把重4吨左右的货物移动了几十米,全部运到了库房。

连续20多天没有休息日,严重的体力透支,我们几个人几乎都病倒了。有天晚上我的胃终于受不了了,一位老师傅看见我用枕头抵住腹部,满头大汗,报告了领导。我被送回同仁医院治疗,可我哪里躺得住,我不在那里,其他人就会多增加一份工作,我不能做半路逃兵。就这样,又回到了自己坚守的工作岗位。

田昆威是我们这里的党员。一次,在出餐前,突然发现鼓风机漏电,如果此时暂停工作,将会影响整体的食品打包工作(近千人的盒饭必须一次性进入病房),使患者无法用餐。只见他快步走向灶台,抄起手勺,大声说道:“让我来!”溅起的水珠,随时都有触电的可能,他的果敢行为感染了在场的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受到的教育令我难忘,前不久,我已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