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SARS过后你还敢吃粤菜吗

2003-07-1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张玉凤 我有话说

广东古属“百粤”之地,故简称之为粤,所以广东菜又称粤菜。无论是八大菜系还是四大菜系,粤菜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流传有“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的说法,足以见得粤菜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粤菜构成

据曾在多家粤菜酒楼工作的丁先生介绍,粤菜广义上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客家)三大菜系,以广州菜为其代表,所以,狭义上讲,粤菜也可以单指广州菜。

广州菜用料精而博杂,善于在模仿中创新,菜肴新颖奇异,烹调上吸收了西餐的技法,擅长蒸、煎、炸、泡、浸、火局、炒、炖等,口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并且随着季节时令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名菜有:白焯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鹅等。

潮州菜以烹调海鲜见长,刀工技术讲究,口味偏重香、浓、鲜、甜,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羔酱、红醋等调味,甜菜较多。名菜有:豆酱鸡、潮州大鱼丸、沙茶肉片、佛手排骨等。

东江菜多用肉类三鸟,极少用河鲜海产,主料突出,口味油重偏咸,调味酱料比较简单,保留较多的传统食俗食法,富于乡土气息。名菜有:盐火局鸡、八宝窝全鸭、东江春卷、客家酿豆腐等。

生猛鲜活

都说广东人没有不敢吃的,粤菜向来以生猛鲜活著称,在粤菜中,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入菜,包罗万象,无所不食。自从粤菜大举进攻北京之后,北京街头的大小餐馆无论哪个菜系一律在显要位置放上一排鱼缸以示鲜活,由此可见粤菜讲究鲜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不幸的是,正当粤菜在京城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非典却偷袭了粤菜的大本营,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粤菜的生猛鲜活,是否符合现代健康卫生的饮食要求。于是,野生动物被封杀了,蛇被封杀了,对于这两项禁令,北京人接受起来恐怕还比较容易,但身为广东人的林女士认为,这需要一个习惯过程,毕竟这种饮食方式已经延续了那么多年,不是朝令夕就能改的事情。而丁先生则认为,非典对经营粤菜的餐厅冲击很大,菜肴品种也有很大减少,对粤菜菜系面临新的挑战。

物产丰盛

广东地区气候炎热,物产丰厚,自然条件为粤菜饮食的多样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珠江三角洲水运发达,为提供低成本洋货海味材料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丰富的水产外,蔬菜、水果、鲜花种类繁多,像时令水果如菠萝、荔枝、椰子,鲜花如菊花、夜来香花都可以入菜,为粤菜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原料。广州与香港比邻,商贾云集,为厨师不断吸收各方精华提供了便利。

新派粤菜

据丁先生介绍,粤菜有新派和老派之分。其实,不仅是粤菜,任何一个菜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是就是厨师为满足人们对新鲜口味的追求而不断地钻研业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新派粤菜是在老派粤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派粤菜的产生使粤菜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并迅速名扬海外,新派粤菜不仅保留了传统粤菜的特点,还吸收了东南亚、西餐、中国南北菜系物料和调料上的特色,口感变化日益多样,做法上更是独树一帜,正是粤菜厨师的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享受性,使得粤菜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注重营养

粤菜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注重精选新鲜幼嫩的物料,巧手烹调成美味可口的菜肴,而且还懂得根据身体状况,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来择物进食。既食得美味又食得补益,在饮食结构上,讲究“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在清淡中追求食料新鲜,粗料细作、粗精搭配的菜肴日益增多。在烹调手法上,急火快炒的菜式所占比重较大,使营养损失减小到最低。并注重汤品的烹制和保健药膳的应用。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的今天,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营养保健观点。

价位探究

广东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的林女士认为,除了广东驻北京办事处下辖的岭南大酒楼、深圳大厦、广州大厦所设酒楼都很正宗外,顺峰、黎昌等也很正宗,“不过,都太贵了!”林女士说,“如果让我自己掏腰包的话,我哪家也不会去。”但她对这样的价格表示理解,毕竟,北京作为内陆城市,离海较远,经营海鲜的成本很大,如果要保证正宗的话,价格肯定便宜不了。凡是沾鱼腥的饭菜,在北京大都价格不菲,粤菜也不例外。所以,要想品尝粤菜海鲜的话,兜里一定要装足银子。

另外,北京还有几家既可以让你品尝到正宗粤菜,又不必担心挨宰的茶餐厅。这种为工薪阶层提供方便快捷的就餐场所,一样能使你不虚此行。茶餐厅经营的品种多样、口味独特、价格优廉、方便快捷、环境幽雅。并配多款冷、热饮品,更适合各界朋友的商务用餐、好友相聚、休闲聊天等。同时配备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氛。

其实,我们总是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中逐渐发现着真理,饮食文化中的各菜系也一样,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着自己。相信粤菜在这次变革面前能够留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成为祖国饮食文化中一面耀眼的旗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