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吃”里乾坤大

巧比妙喻
2003-08-2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依然 我有话说

说起吃,人们该说了,那谁不会呀!平时大家常把笨人叫作“饭桶”,说明人就是再蠢也有善吃的本能。说起“吃”字,这里面还真是大有学问,它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吃”字与其他字组合成新的词组,通过意义的转换使民间的语言更加丰富了。日前,记者见到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的张先生,听他谈了有关“吃”的巧比妙喻,还真有点意思。

“吃”义的延伸

张先生说,中国食文化渊远流长,讲究对“吃”的研究,并把一个“吃”字的内涵无限延伸,生动地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北京人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您吃了吗?”为什么?因为过去大多数中国人生活艰难,能吃上一顿饱饭已经很让人羡慕了。随着现代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候语会渐渐过时的。

人们在生活中,常用“吃”字形容某些现象和内心的喜怒哀乐。如:被人欺负了,叫“吃亏”;被人打了一巴掌,叫“吃了一记耳光”;吓了一跳,叫“吃了一惊”;有了非分之想,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诉讼叫“吃官司”;被枪毙叫“吃枪子”。早先当人们谋到了某种职业,就叫“吃某某饭”:开赌场的叫“吃赌饭”;为洋行办事叫“吃洋饭”;教书的叫“吃粉笔末”;拿俸禄的叫“吃皇粮”。应该说,这种对“吃”字的活用是非常生动准确的。此外,老百姓也常用“吃”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比如过去有个做官的,问乡里的老百姓过得怎么样。老百姓说,我们是韭菜长吃,菠菜老吃,一年到头吃饺子。这个大官听了心里很高兴。其实,老百姓的意思是说,韭菜长长了(老了)、菠菜长老了,我们才吃得起,一年到头过年了才能吃上一顿饺子。这种幽默的双关语,形象地表现出民间生活语言的丰富性。

“食”义的多样

传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可谓历史悠久。三国争霸时,诸葛亮渡泸水,当地风俗要用人头祭祀;诸葛亮不忍心杀人,就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状代替祭祀,故称“蛮头”,又称“蛮首”,今叫馒头。北方人喜欢吃面食,新出锅的馒头暄软,于是人们把反应慢者称为“面瓜”。由于馒头形状像坟头,所以《红楼梦》中称坟头为“土馒头”,说是人活一世“终需一个土馒头”。馒头又叫饽饽,过去穷苦百姓很难吃到,所以人们又把好工作称作“香饽饽”。形容人非常高兴,大家会说:“瞧你乐得跟得了个香饽饽似的。”一个人心里有数但不善表达,人们会说他“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饺子还叫“扁食”,吃时要记数(因价贵不能敞开吃);于是人们形容嘴上不说心里明白的人是“哑巴吃扁食,心里有数”。饺子形状是两头尖中间大,煮熟放盘里两头跷起,人们便把摔个仰面朝天比喻为“摔了个仰巴饺子”。

豆腐鲜嫩柔软,人们便把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豆腐雪白、小葱翠绿,于是民谚有“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一说。形容一个人嘴凶心善,可喻为“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窝囊没本事,叫“武大郎卖豆腐,人货软”。形容人不争气无法指望,叫“马尾儿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形容人矬,叫“三块豆腐干高”。此外,有多种食物可用来形容人的品行和外貌:老年人经验丰富,叫“姜是老的辣”;色厉内荏的人是“空心萝卜”;在男女关系上好嫉妒的人被比作“醋坛子”;女人貌美是“杏眼桃腮”;年轻小伙儿面嫩是“奶油小生”;脸型可分“瓜子脸”、“鸭蛋脸”;鼻子可喻为“蒜头鼻”、“酒糟鼻”、“悬胆鼻”;脸上皱纹太多则像“橘子皮”等等,不一而足。

“炊具”的比喻

生活中,炊具也常用作比喻。以“碗”为例:找工作叫“找饭碗”;丢了工作叫“砸饭碗”;没保障的工作叫“泥饭碗”;有保障的工作叫“铁饭碗”;好工作叫“金饭碗”。工作难做叫“这碗饭难吃”;寄人篱下叫“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另如“锅”:平均主义叫“大锅饭”;形容人贪心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事情办坏了叫“砸锅了”;代人受过叫“背黑锅”;深入调查叫“打破砂锅问到底”;重新学习叫“回锅”;消灭敌人叫“连锅端”;企业找项目或找市场叫“找米下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