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疗颈椎病:显微镜下动刀

2003-08-26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王辉 我有话说

在写字楼上班的office一族,每天开车上下班,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使颈椎长时间处于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易发生颈椎病,而繁忙的工作又使他们无暇体育锻炼,往往是忙碌了一整天之后,颈后感觉很僵硬。而且,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本该属于中老年人常发的颈椎病也逐渐年轻化,据介绍,前来医院就诊的年轻人也渐渐增多。

记者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访了已痊愈、正准备出院的李女士。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李女士今年45岁,来自河北雄县,因长期干农活,经常低头劳动,由此患上颈椎病。李女士说,“4个月前,我开始四肢麻木,但初时还能干活,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误治了一个月,结果越治越重,直至瘫痪,生活也不能自理。手术之前我的手都伸不直,也不能拿东西了。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四肢活动自如。”一边说着,李女士一边伸手活动了几下。

李女士出院之前,林欣教授嘱咐她,“手术后还要卧床两个月,最好还要带2、3个月的颈托,以保护脊椎。3个月后再来医院复查。”

颈椎病症状

林欣教授介绍,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椎动脉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为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其他型(食道压迫)。

颈椎病在国内外发病率均较高,中老年人多发,是由于长期屈颈低头、劳损导致椎间盘变性突出,骨赘增生,压迫颈脊髓所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肩、上臂疼痛、无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此外还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头晕、心悸,严重者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林欣教授强调,“颈椎病属于椎体间的间盘组织变性突出到椎管与增生的骨赘共同对脊髓产生压迫,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非手术治疗不会产生效果。但是,采用手术治疗摘除突出的间盘髓核组织及切除骨赘则为确实有效的方法。”

显微镜下治疗颈椎病

林欣教授说,“传统肉眼下摘除间盘及切除骨赘因操作位置较深,及器械的粗大,动作过大对正常神经组织刺激过重,易出现损伤、椎体不稳及神经粘连等不良后果,而显微外科手术可完全避免上述弊端。”

林欣教授告诉记者,“李女士患的是脊髓型颈椎病。在给她做颈前入路间盘摘除加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时,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在3cm皮肤小切口下完成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在手术显微镜放大10倍的视野加上冷光源的清晰照明下,手术在6—8mm的椎间隙,深度在2.3—2.5cm之间进行手术,彻底切除骨赘。手术中最关键的是,切除到足够的深度时,即在碰到神经之前,手术刀一定要停止。少之一厘则骨赘没有切除干净,多之一分则会碰到神经组织,导致病人高位截瘫。手术时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在过去单凭肉眼切除时,就只能靠医生的经验和手感,这样手术危险性较大。同时,颈髓和脑组织一样在全身组织中位居首位,在手术时是最需要精细的部位,一旦出现损伤将是不可逆的。现在,在手术中应用显微镜后,光源清晰,增加医生的辨别能力。同时,还不受深度的限制,可清晰地辨明硬膜囊神经根、血管丛等重要结构,因此保证了手术操作的准确,损伤最小,达到最好手术效果。此外,在显微镜下的移动通常是以毫米进行的,因此,手术精确度是非常高的。”

林欣教授强调,“应用显微器械手术特点是经光学放大后视野清晰,组织结构判断准确,加之器械精细,保证手术操作准确轻柔,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此外,林欣教授介绍说,“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在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和天坛医院这几家医院已经开始使用了。”

注意:颈椎病患者不能自己治疗

林欣教授提醒,“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千万不能自己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此外,患者治疗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定要把握时机。例如李女士,来医院就诊就比较及时,如果骨赘再长得深一点,压迫了神经超过24小时,病人就会瘫痪。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安全及有效。”

颈椎病的预防

林欣教授介绍,颈椎病是可以预防的。白领阶层、伏案工作者、俯颈工作者,首先在坐姿上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保持头、颈、胸的正常生理曲线。此外,还可以升高或降低桌面与椅子的高度比例,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屈。

其次,应注意避免连续长时间屈颈、低头。注意1至2小时左右,改变颈部姿势,做多方向活动,或轻柔按摩颈部。

此外,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充分放松颈部肌肉),枕头一定要合适,枕部适当加以软垫防止悬空。一旦出现颈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骨科医生可根据个体情况指导治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