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嫌麻烦 九成老人不愿使用银行卡

2003-09-26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 关欣 我有话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追求快捷便利消费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电子货币,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电子货币消费成为了与普通货币消费并存且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形式。

银行卡取钱太麻烦

据记者了解,银行卡的使用主要还是集中在18——50岁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中,而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其消费比例占的就相对较小。记者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90%不愿使用自动取款机。有70%表示,自己不会也从来没有使用过自动取款机。

今年50岁的王女士和53岁的孙先生去昆明旅游,当地风景的美丽迷人使他们忍不住打算再多玩几天,由于身上没有带足够的现金,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北京的儿子,让他从北京往工商银行的牡丹灵通卡里续钱。钱是汇到了,可如何从卡里取钱可愁坏了两位老人。以前从来没用过,以致于到了自动取款机前手直哆嗦。望着机器上那么多的按钮,真不知道该摁哪个,更不知道按钮旁相对应的字所代表的意思,每输入一次都提心掉胆的,生怕自己按错后卡被吃掉。好不容易把钱取出来了,老两口光顾着数钱却忘了把卡拔出来,超过了它规定的时间,结果卡被吞了。这下可把老两口给急坏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最后只得求助带团的导游。在导游的帮助下,终于去银行把卡拿了回来。这一折腾,二老游览昆明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从此,两人发誓以后再也不用自动取款机了。

银行卡密码记不住

56岁的黄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出门买东西,钱包经常被偷,而且买完东西后找的钱还又破又脏,女儿给自己弄了一张银行卡,打那以后黄女士出门都带着银行卡,想用电子货币的消费方式来取代传统的货币。开始的时候,她还挺高兴的,觉得女儿想得特别周到,可过了没几天,她就发现了用电子货币消费的不便。去超市买东西,到结账的时候,收银员要求输卡的密码,可黄女士偏偏记性不好,再加上紧张,把密码给忘了。输了好几遍都不对,后面的人等得不耐烦,一个劲催她,这下可好,越着急紧张就越想不起来,到最后汗都出来了,密码也没输对,东西买不成不说,还让后面排队的人说了半天,这叫一个尴尬。从那以后再出去买东西,黄女士都不忘把密码记在一张小纸条上,忘了的话就随时拿出来看一眼。可是随之而来的麻烦又产生了。随着年纪变大,黄女士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使,输密码时必须要仔仔细细地看着密码然后嘴里小声嘀咕这些数字,慢慢地一个键一个键的按。速度慢不说,周围是否有人听见也顾不上了。本来是保密的密码,结果让她一弄,成了公开的密码了。输完密码后,还要在消费单上签字,也是件令她头痛的事,本来超市的灯光就暗,每次签字还得眯着眼睛看半天。到她这,原本可以收两个人的钱,现在一个人都没收完。时间长了,她也烦了,银行卡再也不用了。“出门购物还是用现金省事。”黄女士对记者说。通过几次刷卡消费后,她表示以后再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了,还是回到最初的状态——用最普通的现金结账。

据记者了解,除以上情况外,有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自动取款机而求别人帮忙,结果钱没存进去,卡里原有的现金也不翼而飞的情况时有发生。

老年人喜欢人性化的服务

中信实业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的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上述情况确实在许多中老年人中普遍存在。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与多年来形成的固有的习惯有关。有的中老年人,他们一直还习惯通过银行柜台来进行存、取钱,也喜欢用现金的交易方式来进行消费。第二,中老年人更喜欢人性化的服务,不喜欢和电子机器打交道。有的老人,不愿到自动取款机、POS机上刷卡,他们大都喜欢到银行去取现钞,他们认为通过这机会可以和职员交流,多一份亲切感,所以他们更愿意接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第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中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却呈下降趋势。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给他们使用高科技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陈先生还说,自动存、取款机和用电子货币消费方式的产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的,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银行不可能为这一群体设计一套相对简单的自动存、取款机使用程序。中老年人如果真的想利用高科技的话,还希望其家人能帮助他们来认识和了解高科技产品,让它们为中老年人的生活带来真正的便利而不是负担。

采访后记

据记者了解,在当今社会中,随着手机、各种家用电器(包括其遥控器)、数码设备等一些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的同时,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这些东西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更不要说是使用。他们普遍认为这些东西与他们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些所谓的“先进”产品不是属于他们这一代,而是属于年轻一代的。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这些东西走进他们这个群体中,让他们了解它、使用它,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来关注和解决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